記者1月7日獲悉,湖南省日前公布第十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洪江市洗馬鄉的“三奇”古亭一一“接龍亭”榜上有名。
據了解,接龍亭位于洪江市洗馬鄉古樓坪村,修建于明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已有450多年歷史。在古樓坪最大院落中、村小旁邊的小溪上,有一座小涼亭,長不過十幾米,屋脊寬不過五米,夏日里這里乘涼的人們擠得滿滿的,也是孩子們嬉耍玩樂的地方,這就是資水上游“第一亭”——接龍亭。
接龍亭雖小,卻有與其它涼亭不同的地方:它有三“奇”,即3個神奇的傳說!第一“奇”:洪水沖不垮。據洪江市文物部門考證,當地的老人們說,數百年以來、無論怎么兇猛的洪水,只要到了亭前,就低下了“頭”。洪水中的木料、樹木,一到亭前就乖乖地沒入水中,聽起來很神乎。可近期一件事,或可佐證這神奇。一九七九年,洗馬潭地區遭百年未遇的山洪,沿溪及附近的巖背后、老樹溪、文峰村的涼亭都被洪水卷走了,而那些涼亭橋面距河底都有十幾米,但古樓坪的涼亭離溪底不超過三米,它卻安然無恙。即便地勢比它高的古樓坪十字街口都浸在水里,而街下接龍亭的橋面依然不濕。第二“奇”:亭橋相依。當你漫步涼亭,或在橋亭上小憩,會發現緊靠接龍亭的外側,有一座同樣古老的碩大原木橋。橋面由兩根直徑五十多厘米的杉樹剖開鋪成。既有亭,又修橋,豈非多此一舉,咄咄怪事?據傳,古樓坪是當地易氏始祖子彬公曾孫易廷芳的老家。易廷芳有六個兒子,第四個兒子易紹鏡先后遠遷到塘灣、深渡等地。或許是當初修亭時遠在他鄉的紹鏡沒有來得及回鄉支援,住在古樓坪的幾個兄弟開玩笑說,今后紹鏡夫婦回古樓坪時,不準從涼亭上走。說者無意,話傳到紹鏡夫婦耳朵里,夫婦倆卻不服輸,憤憤不平地說:“鼓樓坪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不走涼亭我們同樣能去!”易紹鏡自幼練得一身功夫,夫人是辰溪人,也身體強壯,人高馬大,氣力遠超常人,夫婦倆展開神力,一個晚上就運來兩根碩大的杉木,在亭旁架了一座橋。之前走涼亭要爬幾級階梯,現在的木橋平坦又寬敞,特別是挑擔的,省了幾步上下碼頭,都樂意從橋上走。至今,橋亭相依,在涼亭的屋檐下,橋不被雨淋,又寬闊通暢。第三“奇”:仙人相助。說起這座接龍亭,至今在洗馬潭街頭還流傳著一個離奇的故事。據說那年修造亭子時,正逢下大雨,地面濕滑,涼亭屋柱排扇用繩索扯拉,眾人使盡了勁,排扇總豎不起來,忙乎了半天功夫,毫無進展,大家精疲力盡,回家吃中飯去了。這時有一叫化子,衣服襤褸,頭發蓬亂,滿臉污垢,在古樓坪街上乞討,天性善良的鼓樓坪人,給了他一大碗飯吃。他吃完飯,走到街口,聽大伙說今天遇到怪事了,橋亭排扇總豎立不起來,叫化子默默向修亭方向走去。突然間,但見烏云密布,天昏地暗,電閃雷鳴,風呼呼地狂刮,使人睜不開眼。大白天伸手不見五指,以為天要塌下來了。一袋煙的功夫,突然雨停風靜,天色放晴。大家吃完飯準備趕緊施工,當走過十字街口,不由得愣住了,一個個目瞪口呆,只見一座跨溪大橋亭早已穩穩地矗立在平溪兩岸,在雨后的陽光下放出光彩。大家喜不自禁,忙架木板蓋瓦片,很快把亭子修好了。從此,這座古亭歷經風雨幾百年,仍然挺立在古樓坪村頭,為來往客人歇息,村人避暑、聚會提供方便。“傳說”中的“神奇”也許是古時人們美好心愿的一種反映。接龍亭在修亭時有沒有“仙人”或外力相助已無從考究。但是,現在的接龍亭卻是真真實實的存在,它的久遠年代也經得起檢驗,還在見證歷史。
來源:掌上懷化
作者:易達
編輯:蔣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