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城村坐落于湖南省懷化洪江市西南部,該村三面環水、景色怡人。近年來,該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將昔日雜草叢生、亂石遍布的十里河灘,精心打造成了風景如畫的“沅神灣生態度假區”。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特產品,沅城村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實現了從農產品到旅游商品、從農民到旅游從業者、從農村到鄉村旅游目的地的華麗蛻變。目前,該村每年接待游客達20萬人次,村民就業工資收入、產品銷售及旅游服務年收入100萬以上。
深秋時節,早上的沅城村,陽光撒落在河面上泛起點點金光,流水潺潺,清脆的鳥鳴聲,喚醒了沉睡的露營者們。他們或躺或坐在河灘上,享受著這難得的寧靜時光。游客胡梅正在制作早飯,這里空氣清新風景秀麗,在這里露營她感覺十分愜意。
“我老公到處找環境優美的地方,沒有受污染的地方,他就選在這里來露營,而且這里的水質特別好,來到這里以后心情就變得非常好了。”胡梅說道。
沅城村文旅資源豐富,紅色、綠色、古色資源交相輝映,是紅二、六軍團長征重要紀念地。近年來,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通過以市場主體出錢出資、村級集體出物出地、村民出工出力的方式,充分利用自身“三色”資源優勢,將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文旅產業發展相結合,通過平地鋪泥、種花播草等措施,昔日的破敗亂石灘煥然一新,成為了如今風景如畫的休閑度假區。
湖南省農科院駐沅城村工作隊隊長彭偉正告訴記者:“‘三色經濟’一個是農業的優勢,一個是文化旅游的優勢,再一個就是非常美麗的自然風光,所以要把這些優勢發揮出來,同時把這些短板補足起來。”
通過強優勢補短板,村里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鄉村風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以文旅產業為龍頭,催生了一大批旅游從業者,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從兩年前的不足2萬元到現在50余萬元,全年累計接待游客20萬人次。在發展文旅產業的同時,駐村工作隊還利用自身湖南省農科院的農業科技優勢,從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全方位提升農業產業鏈水平。“托口白姜”是沅城村的地標產品,在駐村工作隊的技術支持下,今年村里的200畝白姜長勢喜人,產量有明顯增長,平均每畝為村民增收2萬元。
今年村里還投資80萬元,引進了全套生姜加工生產線,打響沅城白姜品牌優勢,帶動村民就業增收,效應將輻射周邊多個村莊。
“白姜是我們沅城村的一個重點的作物,也是我們工作隊主要幫扶的一個作物,最近幾年我們也逐漸向鄰村發展了100多畝,全年每畝的產值在3萬,全村的產值能夠達到7—8百萬元,能夠帶動30—40戶農民致富。”談起白姜產業,彭偉正頭頭是道。
為用好、用活當地的生態資源優勢,省農科院駐村工作隊,還以農旅融合為目標,籌資30萬元,建設了14個反季節蔬菜大棚。通過開展特色作物或反季節蔬菜種植,引進科研團隊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種植,引導村民發展設施農業,以采摘體驗和農耕研學園等方式,實現農旅融合促進發展。
“它的學名叫石刁柏,俗稱蘆筍,這是國內外都很暢銷的一種蔬菜,銷售價格一般在10元以上,高的時候賣到15、6塊一斤,這是我們農科院引進的特種蔬菜,種1年可以在10年內都有收獲,產生的經濟效益是非常可觀的,據我們測算一畝蘆筍每年產生的經濟效益達到水稻的3到4倍。”在蔬菜大棚前,湖南省農科院駐沅城村工作隊隊員張展向記者介紹這棚內種植的新品種。
如今,沅城村已在農文旅融合發展中,蹚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先后獲得湖南省鄉村振興重點村、中組部第三批紅色美麗村莊建設項目村、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等榮譽。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沅城村將在生態、農業、文游等多個領域持續發力,一幅更加壯美、更加動人的鄉村振興沅城畫卷將徐徐展開。
審核:邱 曦 終審:蔣耀南
來源:沅城村
作者:梁孝亮、邱思雨
編輯:劉斯苑
本文為洪江市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ontacsealstone.com/content/646855/55/1444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