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在金稻飄香的湖南洪江市安江農校紀念園內,由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湖南省文物局和懷化市政府聯合主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洪江市政府承辦的第二屆高廟文化學術研討會舉行。海內外50余名行業頂尖專家齊聚一堂,現場權威解讀高廟文化,多元交流、思想碰撞,掀起一輪高廟文化研究的新熱潮。
研討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河南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趙輝,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賀剛等在會上進行了主旨發言。
王巍表示:“目前發現的中國新時期時代早中期的圖像資料,高廟文化陶器表面圖像的種類最多樣,構成最復雜,內涵最豐富,藝術最高超,鳳鳥、獠牙神像等均為最早出現,反映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極為豐富?!?/p>
王仁湘分享了高廟文化所揭示的史前第一次藝術浪潮的形成、傳播與承繼,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和大量實用圖片向與會專家分析了白陶文物上的神秘紋飾及其背后的文化內蘊。
趙輝通過比較崧澤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與高廟文化圖像系統的異同,提出了關于高廟發達的思想體系的來源與形成問題。
賀剛表示,高廟文化陶器上裝飾的前所未見的系列主題圖像,不只是簡單意義上的純美術作品,更主要的是高廟文化先民對自然與社會認知的思想表達,是反映當時社會發展狀況的鮮活物證,我們可從中窺見到高廟文化先民對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所作的偉大貢獻。
在自由發言環節,與會人員依次圍繞高廟文化的多個維度展開了激情洋溢的發言。他們或從古人類遺骸的保護與研究方法、或從古代圖案的考古學研究、或從史前八角星圖案溯源、或從井頭山-河姆渡文化與高廟文化的比較研究等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與獨到見解。
會議期間,專家學者們還專程前往高廟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在遺址現場,近距離觀察了出土的陶器等珍貴文物,深入了解了高廟先民的生活場景與文明成就。
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寶貴平臺,更促進了高廟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通過專家的深入交流與探討,不僅深化了對高廟文化的認識,還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來源:文旅中國
作者: 張玲 李林
編輯:蔣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