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中方縣銅灣鎮梅樹村采訪村民楊司再 (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敏 攝)
懷化日報特別報道組 肖軍 蘇明珠
新春,洪江市迎來了一場大雪。這天,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楊博媛驅車前往靜臥在雪峰山下的三里村。這里生出了清江湖秀麗的風景,也曾經絆住了村莊發展的步伐。
龍騰山河壯,鄉村日月新。近幾年,世代靠打魚為生的漁民“洗腳上岸”,利用清江湖豐富的生態資源,打造生態休閑體驗式的觀光旅游產業,建立黃桃產業基地。小小的村莊,迎來了蝶變,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生活。
“留下的腳印越多,手中的筆才會越有分量,越有底氣。”不是第一次到洪江市采訪的楊博媛,這一次的經歷卻令她格外難忘,頂風冒雪兩下三里村,期間因路滑摔傷了腿,仍不下“火線”,稿子寫了兩個版本。“每次打開采訪素材,就仿佛是與那片土地又一次心貼心的對話。”
這是一場踐行“四力”的生動實踐,也是一場與時代變化的深情對話。
從今年2月4日開始,懷化日報社開設“新春走基層·回家鄉看振興”專欄以來,報社特別報道組的10名記者奔赴全市田野鄉村,推出了10篇飽含真情的融媒體報道。
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振興故事,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手記,一幅幅畫面優美的照片,一段段內涵豐富的視頻,被用心用情地拼接成五溪大地鄉村振興的徐徐畫卷。
講故事,用心記錄用情呈現
走進村頭,先聽到熱鬧的鼓鑼聲……春節期間,記者羅藝瑤、吳濤來到辰溪縣柿溪鄉麻溪村。一打聽才知道,今天村里有兩對新人結婚。
徜徉在村里質樸的竹簡路上,映入記者的眼簾是一面面繪制精美的文化墻,街角路旁偶遇的一個個創意微景觀,更是賞心悅目。極具鄉村氣息的壁畫旁,聚集了許多拍照的游客。煥然一新的變化,這個春節讓這個藏在深山里的村莊很是熱鬧。
“咱村的‘光棍漢’娶媳婦不再難。”“自在麻溪”文創咖啡屋內,返鄉過年的村民劉圣董正與村民“圍爐煮茶”,他自豪地告訴羅藝瑤,過去“有女不嫁麻溪男”,現在是“有女想嫁麻溪男”!近兩年就有8個“老光棍”喜結良緣。
劉圣董一邊品茶,一邊講述了一個生動的故事,說明了變化的緣由,即返鄉創業青年劉逸自掏腰包50萬元,帶頭改造村里的人居環境,把一個過去臟亂差的村莊變成了懷化有名的旅游“網紅村”。
品茶聽故事,感動在心頭。于是,一篇帶有泥土芬芳、真情涌動的報道躍然紙上。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羅藝瑤說,“在路上,心中才會有時代;在基層,心中才會有群眾;在現場,心中才會有感動。”
“只有離得足夠近,才能感知得足夠美;只有懷著真心,才能收獲真情。”在這次“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楊博媛就寫了3篇,最讓她感動的是在中方縣銅灣鎮梅樹村的黨總支書記楊曉鵬。
懷著濃濃的鄉愁,楊曉鵬與另外4名在外打拼的年輕人返鄉建立了紫珠產業,帶動了全村300多人就業。當聽到楊曉鵬等5人把紫珠基地無償捐給村集體經濟時,楊博媛有淚流下。
走基層有多艱辛,收獲就有多珍貴。
這段動人故事的背后,是記者們深入基層、貼近大地,用獨特的眼光去發現、用細心的耳朵去聆聽、用赤誠的心靈去感受,讓一個個懷化鄉村振興的故事富有感染力,更富有生命力。
基層的奮斗活力,需要近距離體會才能真正感受到。這些來自基層一線的見聞,如同一顆顆水滴,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山河錦繡的光芒。
大年初五,記者黃莎走進了沅陵縣筲箕灣鎮溪坪村羊肚菌產業基地。“村里羊肚菌產業的發展,源于村里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張濤。”大棚旁,返鄉過年的村民石紹龍談起張濤給村里產業振興帶來的變化,眉飛色舞,一臉敬佩。
2021年,張濤從高薪企業辭職選擇回鄉創業,流轉土地數千畝,探索形成羊肚菌全產業鏈,讓鄉親們在產業鏈上增收,書寫了一個“新農人”變“興農人”逐夢鄉野的故事。
心中有光,筆下有情。黃莎說,“奔走田間地頭,來到村民身邊,無不被從鄉村迸發出的向上、向前、向善的力量深深感染著。把目光聚焦到他們身上,讓更多的人看到身邊的感動,這就是我們走基層的意義所在。”
探變遷,聚焦基層挖掘精彩
380名外嫁女身著紅旗袍,舉著油紙傘,踩著紅地毯緩緩走進村莊……大年初四,記者楊玉捷來到會同縣團河鎮官舟村,該村正在舉辦首屆“回娘家·看振興”活動,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外嫁女那種發自內心贊美家鄉的變化溢于言表。”楊玉捷說,與她們深入交流中了解到,這幾年,硬化路取代了泥土路,旱廁變成了沖水式的廁所,休閑廣場、籃球場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一應俱全,官舟紅提產業園紅紅火火。
此情此景,讓楊玉捷文思泉涌,新聞標題在腦海中奔涌而出:“300外嫁女,相邀回娘家,齊夸家鄉美如畫。”
“外嫁女的歡聲笑語透著幸福,露出自豪!”楊玉捷說,“作為記者,作為新時代的見證者、親歷者和記錄者,記錄村莊的美,就是記錄國土的豐饒;定格農民的笑,就是定格土地深處的自信。”
最美的風景在基層,最深的感悟在基層,成為每一名參與這組“新春走基層”記者的共識。
新春時節,記者李青青走進了擁有十里河灘景美的洪江市沅河鎮沅城村,遇上一場侗家百家合攏宴,眾多游客參與其中,感受獨特的侗族文化習俗。
作為跑旅游線的記者,李青青對鄉村旅游十分熟悉,如何寫出新意?常年在外打拼村民的一席話給了她啟示:“這次返鄉感受最大的變化是旅游熱度持續攀升,通過推進市場創新,沉浸式文旅體驗受到游客青睞,百家合攏宴就是嘗試。”
“越是小而微的變化,越能折射出社會的大發展。我們既要鉆進去挖掘細節,也要跳出來拓寬視野。”李青青說,“創新”成為了報道的關鍵詞。
年年走基層,歲歲有新意。李青青用飽含深情的筆和鏡頭,創作了新聞特寫《合攏宴上話變化》,記錄下這個時代的芳華綻放和夢想生長。
看時代,捕捉脈動折射發展
“新春走基層,不光是徒步走,更多的是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去走、去問、去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將故事講好。”記者李金欣這樣感嘆。
沐浴著和煦的春風,李金欣客串了一名“打工者”,與芷江羅舊鎮浮蓮塘村村民去鎮上的芷江產業園上班。從村民的微笑中,與她們的交談中,證實了“好工作就在家門口”。
李金欣說,當地通過招商引資,壯大園區,為老百姓“造崗”,通過一系列優惠措施和便利條件,吸引農民工“上崗”,為企業“穩崗”,有效地破解了農民工就業難和企業用工難“兩難”的困境,當地抓就業抓到了點子上。記者找選題,就要去基層,發現更多時代風貌的選題,更好地講述新時代、新成就。
基層是時代的末梢神經,也最能敏銳感知時代的嶄新變化。來自田間地頭、村莊農舍的時代脈動,都深藏著奮斗者的足跡,都蘊含著寶貴的“新聞富礦”。
懷著濃濃的鄉愁和一腔熱血,芷江土橋鎮冷水鋪村毛成釗等3名年輕人返鄉辦起了紳士全屋定制家具廠。3年時間,企業規模越做越大。談起返鄉辦廠的初衷,毛成釗對前來采訪的記者補秀梅說,“以前向往和追求外面的世界,現在才發現更廣闊的是家鄉天地,我們的目標就是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我從這次采訪中感受到,一位普通的返鄉創業者將個人奮斗融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之中的自豪感。”補秀梅說,這是作為記者的幸福。
淺水者得魚蝦,涉深者縛蛟龍。
春節臨近,懷化農村老人生活過得怎么樣?農歷小年,楊博媛和記者田敏來到辰溪縣火馬沖鎮大橋村“幸福小院”。這個由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兩委建立的“幸福小院”,專門為70歲以上老人提供集中吃飯、休閑和娛樂,讓老年人享受晚年快樂時光。
“幸福小院幸福景。”村支書告訴她,農村養老的根本支撐是產業發展。通過發展優質水果等特色產業,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36萬元,為“幸福小院”的建設和運行提供了保障。“有了幸福小院,兒行千里不擔憂。”在廣州發展的村民劉毅對母親的深情表達,讓楊博媛找到了“新聞眼”。
“好的新聞線索不會擺在明面后,走基層就是去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層邏輯。”楊博媛說,“走基層只要走得實,挖得深,這新聞不就出來了嘛。”
一路走,一路感動;一路寫,一路收獲。
記者們踐行“俯下身、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的要求,收獲了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也在走基層中獲得了鍛煉和成長,收獲了更真切的體會,更真實的感動——“再苦再難,也要到一線去!”
一次難得的錘煉,一段難忘的記憶,背后是對我國鄉村振興偉大事業有了更直觀深入的認識和思考。
走最難走的路,見平時最難見的景,寫村民交心交流交朋友,用心用情采擷豐富的第一手素材。站在鄉村振興實踐的最前沿,感受“舊貌換新顏”的酣暢與快意,讓五溪大地升騰的生機勃發跳動于字里行間。
田敏感言:“走基層,就是要離群眾更近些。因為他們的言談舉止、神態表情的背后,就蘊藏著生活日新月異、時代奔騰向前的幸福密碼;記者要做的,就是把它解鎖出來。”
“行走在田間地頭,聽北風呼嘯,看溪水蕩漾,體會到冬去春來、四季輪回的春節意蘊,更真實地觸摸時代的脈搏、體會群眾的心情。既然選擇用腳步去丈量大地的寬廣,那就采擷泥土的芬芳,去收獲泥土的厚重。既然矢志把新聞寫在大地上、寫在群眾心坎上,那就去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吳濤如是說。
來自基層、帶著真情的報道被人民網、新華網、新湖南等多家新媒體轉摘的同時,贏得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好評。讀者趙亮這樣評價:“字里行間帶著露珠、冒著熱氣,散發著泥土的芬芳,聞得見汗水的味道,展示了五溪大地鄉村振興春之畫卷。這樣的新聞老百姓愛看,這樣的記者值得尊敬!”
新聞不老,記者永遠在路上。
來源:懷化日報
編輯:蔣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