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安江盆地既是長江中游地區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全國知名的雜交水稻發源地,至今保存著極為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為書寫長江流域農耕文明發展史呈現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一、文化變遷視野下安江稻作文化的歷史傳承
安江盆地的稻作農業經歷了從原始稻作到傳統農耕再走向現代化的演進歷程,每一個階段都有文化的起源、積累,并為進入下一階段的文化革新創造條件。
史前稻作文化。自安江盆地高廟遺址發掘以來,考古學家在遺址中發現了距今約7400年的碳化栽培稻,出土了中國最早的印紋白陶禮器,以及大量貝丘遺存。考古學家普遍認為,高廟遺址是研究長江中游地區文明起源的重要支點,是長江中游史前農耕社會飯稻羹魚的典型代表,為考察我國農耕文明起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物證。
傳統稻作文化。安江盆地附近河灣有戰國中晚期的聚落遺址,且自漢代以來便有大量漢族移民及種植技術涌入,至清代當地“稻米香白異常”被視為重要輸出品。有鑒于當地傳統稻作品種及體系的優良品質,“洪江山地香稻栽培文化系統”于2023年被公布為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漫長的農事活動中,當地民眾還創造了許多與稻米相關的飲食習俗、生活禮俗及民間藝術。
傳統稻作文化的現代轉型。安江是雜交水稻的發源地,受益于雜交水稻的研發推廣,安江及周邊鄉村開辟了多個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傳統耕作模式也逐漸走向現代化機耕模式。當前,在懷化市委、市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地方黨委和政府正著力建設“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傾力打造湖南農耕文化旅游名片,古老的安江正孕育新的“涅槃”。
二、安江稻作文化形成演化的特定生成環境
安江稻作文化是在沅水流域中上游以安江盆地為中心的地域形成,是特定生成環境下的產物。
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安江盆地被袁隆平院士譽為“生物物種變異的天堂”。這里有充裕的水利水能資源、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肥沃的耕地土壤、錯落有致的河谷小平原和山地梯田,加上獨特而相對封閉的地理區域,為人們發展稻作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兼容并蓄的人文社會環境。歷史時期安江稻作文化的演進始終與當地多民族融合的人文社會環境密不可分。軍事移民、墾殖移民、商貿移民與原住民的融合,讓安江地區成為一個多民族聚集區,形成了多元的融合文化,營造了兼容并蓄、自強不息、團結協作的社會氛圍。
融合發展的區域經濟環境。自明清以來,在大規模移民屯墾和農耕技術傳播帶動下,安江地區的農耕生產逐步向精耕細作邁進,并形成了以水稻種植為主、兼營雜糧和各類經濟作物的生產經營模式。當下,地方黨委和政府大力建設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倡導農文旅融合發展,又是在更高層次推進區域產業經濟的融合與發展。
三、現代化進程中安江稻作文化創新發展路徑思考
安江稻作文化是開放、包容、發展的,將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與時俱進,而且通過與其他的文化交流互鑒而創新發展。
稻作文化與科學文化相互促進。其一,科學文化可以從傳統稻作文化中汲取智慧、得到滋養,并助推傳統文化的提升。其二, 傳統稻作文化的創新發展需要與科學精神相結合,增強創新發展的動力。其三,傳統稻作文化的創新發展需要與科學方法相結合,增強創新發展的能力。
稻作文化與遺產保護相得益彰。一方面,稻作文化是文化遺產的特有類型,其保護模式和機制對于遺產保護具有較好的聯動效應。另一方面,文化遺產的物態性和數字化保護方式,對于稻作文化的傳承創新具有重要作用。
稻作文化與農旅產業相互融合。其一,安江稻作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傳統生態智慧,對于實現農業生態化轉型提供有益參考。其二,安江稻作文化融合了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對于推進偏遠山區鄉村振興意義重大。其三,安江稻作文化浸潤著豐富的旅游業態資源,對于推動地方旅游產業持續發展影響深遠。
借力懷化旅游“金三角”戰略規劃,隨著“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建設項目的持續推進,安江將建成以“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為引領、“懷景懷鄉懷味”相融合的懷化旅游“金三角”重要展示地、湖南農耕文化旅游名片核心承載地、全國一流旅游度假目的地。
(作者系中共洪江市委黨校高級講師)
來源:懷化日報
作者:朱明霞
編輯:蔣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