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福地懷化 開放向海”——粵港澳主流媒體懷化行主題采訪活動的記者一行來到了位于洪江市的湖南省安江農校紀念園和高廟文化研究利用中心,了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此工作與生活的事跡,感受“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的力量。
走進安江農校紀念園大門,迎面就是袁隆平院士親筆手書的“飽飯碑”,大紅底面上,“愿天下人都有飽飯吃”幾個大字,話語樸實而又大氣,令人不禁回憶起袁隆平院士一生的偉大成就,記者們紛紛駐足拍照。在安江農校紀念園,依舊保留了1939年至1986年間所建的各類教學及科研設施,如袁隆平舊居、辦公樓、師生宿舍、校訓牌,以及雜交水稻溫室、圖書館、魚塘、試驗田、游泳池等,園內自然與人文景觀俱佳。
(記者參觀安江農校紀念園)
袁隆平與安江的緣分結于1953年。當年他被分配到安江農校任職,古樹參天、花草遍地的環境讓他迅速適應了當地的生活,潛心教研,像一粒種子一樣扎根在雪峰山下。1961年,袁隆平與“天然雜交稻”第一次相遇,自此,袁隆平開啟雜交水稻探索之路,延續了安江的農耕文化。1970年,“野敗”的發現為人類雜交水稻研究打開了突破口,它也是今天全球雜交水稻共同的祖先。在距洪江市安江鎮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這里有一處高出河床十余米的水邊臺地,這就是高廟遺址。在這里,另一粒“種子”正在悄悄改變歷史——考古人員發現了7400年前的碳化稻谷粒,這是高廟遺址中首次發現稻作農業,也是湘西地區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稻作文化遺存。高廟遠古的先民們在這片土地生產、生活,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遺存。高廟遺址的出土文物為研究長江、沅水流域人類的早期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記者了解高廟文化)
“走進懷化,感受到懷化是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這里有深厚的農耕文化,非常值得我們來采訪報道,將‘一粒種子’的故事傳播得更遠更深。”深圳特區報記者楊浩翰參觀結束后告訴記者。
來源:掌上懷化
作者:張卓 舒祎
編輯:蔣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