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江農校紀念園一景 高慧 攝
“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袁隆平院士的一番話振聾發聵。
近期,由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市委宣傳部主辦的“農耕探源安江行”活動首站走進安江農校紀念園(以下簡稱“安江農校”)。采風團追憶袁隆平院士在此工作與生活的足跡,領悟“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力量。據介紹,安江農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獲得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黨員教育培訓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2023年12月評為4A級旅游景區。
自然與人文融合
安江農校位于洪江市安江鎮。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在這里工作和生活了37年。1961年,袁隆平在學校水稻良種選育試驗田中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天然雜交稻,從此走上了雜交水稻研究之路,因此安江農校也被譽為“雜交水稻發源地”。
安江農校完整保留了1939年辦學以來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建筑及各類教學科研設施60余處,還保存著勝覺寺、湘西會戰、黔陽地革委等歷史文化遺存,各種珍貴古樹名木隨處可見,有“珍稀植物園”之稱,自然與人文景觀俱佳。
穿過古色古香的校門,袁隆平手書的“愿天下人都有飽飯吃”幾個黃色大字在斑駁的紅墻上十分耀眼。導游講解說:“這是袁老一生的愿望之一,他還有一個愿望是‘禾下乘涼夢’。目前,袁老團隊研究的巨型稻已試驗成功,身高兩米、產量可觀的巨型稻正幫助袁老的‘禾下乘涼夢’走向現實。”
懷著瞻仰的心情,游客循著安江農校發展的歷史主線,特別是對袁隆平院士發現和研究雜交水稻的艱難歷程進行參觀學習。袁隆平院士生活、工作了多年的舊居、老校舍、科研樓、實驗室、試驗田、師生宿舍、籃球場、游泳池……幾十年前的模樣歷久彌新,吸引著大家長時間駐足拍照、打卡紀念。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清脆的聲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名小游客正在袁隆平的雕塑下背誦《憫農》。“今天帶孩子來這里,就是想讓他懂得要愛惜糧食,學習袁老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孩子母親輕聲介紹。
稻文化“活”起來
近日,在安江農校的試驗田里,懷化職院的學生認真學習水稻播種的知識。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提著桶、手捏種子材料,在老師的指導下有序進行水稻播種流程。播完之后,同學們用手輕輕拍打,確保種子都被拍入泥土……
6月6日,懷化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授牌儀式在安江農校舉行。懷化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將根據學生所學課程和教學需要,帶著學生來這里進行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了解國情社情民情。
在安江農校,游客可以現場體驗下田插秧,掌握育秧拋栽的技術要領,稻文化“活”起來。
“爸爸說,以前農民伯伯面朝黃土背朝天,但到頭來還是吃不飽肚子,直到在袁隆平爺爺的科學實驗帶領下,有了雜交水稻的成功,才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一位來參加稻文化研學的少年有感而發。
安江農校管理中心主任謝軍介紹:“園區一次性可同時容納約2000名學生開展研學活動。園區內的水稻試驗田和果園培育基地約占園區面積的50%。園區水果品種豐富,有柚子、橘子、桃子和梨等,周邊還有廣闊的農田,這些資源都非常適合學生在園區開展農耕文化體驗等實踐課程。”
據介紹,2023年安江農校冬季研學共接待了102個班級,目前,暑期研學活動正火熱開展中。
講述“種子”的故事
記者看到,在“愿天下人都有飽飯吃”的碑前,游客紛紛駐足觀賞,拍照留念。來自上海的游客谷女士說,袁隆平在安江農校留下的不僅是雜交水稻的種子,更是勇于創新、不斷攀登的精神“種子”。
近年來,洪江市委、市政府投入超5億元,完成了游客服務中心、稻源路提質升級,安江農校周邊環境整治、旅游配套業態升級,文創旅游商品、安江農校公交站臺、景區直通車、旅游標識標牌、旅游停車場等建設,提升游客體驗感。
目前,安江農校正在進行整體改造升級。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研學室外場景布置、科研小院、園林景觀環境、環衛、亮化等項目,提升園區整體風貌;對研學宿舍、數字化教室、數字化展陳等項目進行提升改造,提升研學服務質量;打造沉浸式情景劇、牛棚民宿、稻香餐廳等,豐富園區業態……
其中,沉浸式情景劇項目是圍繞袁隆平的科研故事,通過4個劇場(即教室、實驗室、田耕實踐、故事長廊大劇場)將音樂劇、話劇、舞蹈與虛擬現實等結合,以沉浸式表現手法達到“見人、見物、見精神、見知識”。
謝軍說:“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安江農校已列為全國文保單位,希望未來有更多游客來到這里,來感受雜交水稻研究的那一段特殊歲月。”
“未來,洪江將立足安江農校現有旅游景區基礎,整合高廟遺址、黔陽行署舊址等旅游資源,高標準建設雜交水稻國家公園及袁隆平院士紀念館,著力把雜交水稻國家公園建設成為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洪江市委書記鄭小胡表示。
來源:中國旅游報
作者:高慧 通訊員 李林
編輯:蔣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