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市安江農校紀念園 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
晚秋時節,層林盡染。走進洪江市安江農校紀念園,袁隆平院士工作、生活37年的地方,斑斕色彩撲面而來。
11月3日,來自國內15所農業專業院校的專家學者來到這里,開展“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紀念秈型雜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暨全國涉農院校安江追夢行活動。當天,悠揚的配樂詩朗誦《媽媽,稻子熟了》回蕩在校園。
“好熟悉啊!我在北京音樂廳聽過。”人群中,有人驚嘆。是的,這首以袁隆平院士寫給媽媽的一封信為主線創作的曲子,連同另外6首原創民族音樂作品,就是在北京音樂廳首演的。
今年是袁隆平院士攻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難關50周年。為緬懷袁隆平院士卓越功勛,弘揚種子精神,9月4日、13日、15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省文聯、省政府駐京辦,與懷化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原創民族音樂會先后在北京、長沙、懷化巡演。
三場音樂會,余音繞梁,意韻悠長,在神州大地傳頌。
三場精彩音樂會,留下一段美好記憶
(9月4日晚,“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原創民族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首演。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譚仕光 攝)
9月4日晚,北京音樂廳,琴聲悠揚、鼓樂激昂,時而如深巷蟬鳴、水銀瀉地,時而如萬馬奔騰、響遏行云。當天,“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原創民族音樂會在此首演。
“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配樂詩朗誦《媽媽,稻子熟了》揭開音樂會序幕,引得不少觀眾濕潤了眼眶。
隨后,《南國雪峰》《通道轉兵》《山的那邊是海》《五溪新韻》《稻花飄香》《美麗鄉村》6首原創作品依次精彩呈現。所有音樂曲目既融入侗族大歌、苗族歌鼟、沅水號子等懷化當地民族元素,又充分展示新時代精神風貌。全場觀眾的心隨著音樂變化而起伏跌宕。
音樂會在長沙演出時,現場來了幾位特別的觀眾。現年85歲的袁隆平院士夫人鄧則女士來到音樂廳,和家人坐在觀眾席上,用心聆聽這場為緬懷和致敬袁隆平院士而創作的音樂會。
“在音樂中,我被爺爺小我融入大我、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深深感動,我非常敬佩,希望我以后也能像爺爺一樣。”袁隆平院士的孫女袁有清說,爺爺從小告訴她,生活中不能只有學習和工作,還要有音樂。這場音樂會用音樂講述爺爺的故事、講述懷化的故事,非常成功,也非常精彩。
家鄉總是連接著人們心底最溫暖的情感。9月15日下午,音樂會最后一場在懷化舉行。
“小曾啊,農學科研工作不比其他學科,一定要深入田野……”觀眾席上,一位老者聽著音樂陷入了對袁隆平院士的深深回憶中。老者名叫曾存玉,原湖南安江雜交水稻研究所副所長。
“至今,袁老師在安江基地大垅田邊的諄諄教誨還縈繞在我耳邊。”從1984年留校任教開始,曾存玉跟著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至今已快40年。
雜交水稻夢,一夢逐一生。從首都北京到省會長沙,最后回到“雜交水稻發源地”懷化,律動的音符在無數人心中留下一段美好記憶,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用音樂致敬袁隆平院士,弘揚一種偉大精神
(9月13日晚,“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原創民族音樂會在長沙演出。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戟 攝)
音樂會上,隨著竹笛的引入,以及沅水號子、侗族大歌、苗族歌鼟的交融,《稻花飄香》由靜至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將袁隆平院士在試驗田中頭頂烈日、腳踩淤泥的艱辛,克服困難、試種成功的喜悅,以及獲得“共和國勛章”的隆重與熱烈,表現得淋漓盡致。
音樂會不僅是文化的盛宴,更是對袁隆平院士高貴品質和崇高風范的弘揚和傳承。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而這粒種子的源頭就是袁隆平院士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媽媽,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一粒好種子。”懷化教師姚雪琴聽了音樂會后表示,作為一名教師,將在袁老的激勵下接續奮斗,在孩子們的心頭種下一粒粒“好種子”,讓未來的世界稻香遍野。
“整個音樂會氣勢磅礴,大氣排山,砥柱人間。就像袁老師一樣,一生不為功名利祿,只為天下人都有飽飯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懷化分中心副主任王志強由衷感慨。
2015年,王志強來到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工作,成為雜交水稻的“追夢人”。僅2022年,王志強所在團隊就有8個雜交水稻新品種通過國省認定。他說,作為雜交水稻事業的接班人,要學習和發揚袁老師那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埋頭苦干,繼續攀登雜交水稻事業的高峰。
弘揚種子精神,接續努力奮斗。懷化正在加快實施種質資源“引進來”“走出去”行動。走進洪江市安江鎮境內的懷化農業科技園總部大樓項目工地,一派繁忙。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項目擁有種業成果展示、種業企業研發、種業科技培訓等多功能區域。
一稻濟天下,精神永傳承。新時代,袁隆平院士心懷天下、情系蒼生、勇攀高峰的奮斗精神,正激勵著無數五溪兒女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姿態,一步一個腳印推進種業振興,奮力打造懷化“國際種業之都”。
用音樂吸引全球目光,擦亮一張城市名片
(9月15日下午,“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原創民族音樂會在懷化舉行。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戟 攝)
巍巍雪峰山的綠、悠悠沅江水的碧、漫漫歷史煙云的古、“遍地英雄下夕煙”的紅,形成千里沅江、巍巍雪峰的瑰麗畫卷。
7首原創音樂作品,在講述袁隆平院士攻克雜交水稻難關的同時,還演繹了懷化優美的“自然風景”、厚重的“文化鄉愁”,濃郁的“民族韻味”,獲得現場觀眾和廣大網民一致好評。
數據最有說服力:三場音樂會,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藝術報、湖南日報等30余家主流媒體、行業媒體紛紛跟進報道。音樂會還通過央視頻、新華社現場云、新浪微博、抖音等多平臺同步直播,各平臺視頻瀏覽達8億多人次。
懷化,一個懷景懷鄉懷味的地方。因為音樂會,“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中國·懷化”的城市品牌更加響亮,讓很多人許下“來懷化,感受種子的力量”的約定。
作為擁有“雜交水稻發源地”這個世界唯一品牌優勢的城市,懷化著力打造“稻景”,建設旅游“金三角”,即“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洪江古商城——黔陽古城”核心旅游區。通過雜交水稻發源地與農耕遺址、休閑、研學、度假、民宿等有機結合,構建特色文旅產品體系,形成文旅產業集聚地。
(“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原創民族音樂會贏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譚仕光 攝)
今年中秋、國慶期間,懷化市列入全省統計監測范圍的22個景區,累計接待游客93.13萬人次,同比增長263.18%,累計營收7389萬元,同比增長429.55%。
作為湖南省唯一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節點城市,懷化正以“國際陸港”構筑開放新通道,迎來國際陸港新時代。音樂會上,一曲《山的那邊是海》,以懷化民歌和當地方言為素材,描繪“榆樹灣70年蝶變”的偉大成就,贏得現場陣陣掌聲。
汽笛聲聲,懷化國際陸港一片繁忙。一列列國際貨運班列從這里出發,將懷化的米粉、茶葉、竹制品等優質農產品,運往東盟各國。培養農業技術人才,建立優質稻種植基地,開展雜交水稻育種合作……以懷化國際陸港為平臺,深化與東盟國家的農業合作風生水起。
如今的懷化,加快建設國際陸港,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區一流國際陸港、對接東盟合作的先行示范區,正在成為湖南和中西部地區對接融入RCEP的“橋頭堡”。今年前10月,懷化國際陸港發運班列378列、18928標箱,同比增長205.19%。
音樂會結束了,但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其帶動效應正改變著外界對懷化的印象,越來越多的游客和企業家走進懷化、投資懷化,暢游詩與遠方,領略這片神奇土地的魅力。懷化,正在續寫“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的新傳奇!(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夏濤 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舒祎 視頻 譚仕光 楊戟 滕典典 舒偉)
來源:掌上懷化
編輯:唐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