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玉米、摘薄荷葉、挖紅薯、剪玫瑰枝、采集菊花……入秋以來,長沙市開福區金鷹小學的孩子們一有空閑就在學校“種子魔法園”忙個不停。“采摘之后,我們自己動手,將食材做成玉米烙餅、薄荷冰涼粉、芝士焗紅薯、玫瑰雪花酥,媽媽說我們做的美食很好吃,真的很有成就感。”學校三年級學生何瑾萱說。
長沙市開福區金鷹小學的學生正在制作泡菜紅薯片。(金鷹小學供圖)
近年來,湖南各地中小學因地制宜、立足校本地開展勞動教育,打造具有特色且實用的勞動教育實踐空間,推動建立勞動教育長效機制。
如今,依托校園土地資源,有效整合校內空余綠地,湖南不少學校都積極創建了“行走中”的勞動教育實踐場所——
湖南省洪江市組織各校圍繞“農耕文化”主線,實行“一校一品、一鄉一特、一區一樣”的勞動教育模式。在洪江市托口鎮中心學校,學生們跟著非遺工藝老師擺弄著手中的竹條,將其排底、團絲、穿底、上筐,制作出一個個精美的竹編物品。當地緊抓全市26項非遺傳承項目,先后打造出民間剪紙、草編技藝、制陶工藝、龍燈編舞、米酒制作、薯粉加工等30個“特色課程”,以勞動教育為突破口,創設學生成長最佳平臺,讓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長沙市開福區清水塘實驗學校則在校內開辟了一塊農田,設置農具的認識與使用、探秘水稻的前世今生、水稻的種植與養護、水稻的收割與儲藏等8個主題,開展主題勞動綜合實踐課程。
除了校內勞動課程,不少學校還為學生制定家務勞動清單,開展“三十天家務打卡”行動、主題親子活動等,培養學生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看到孩子自己疊被子、拖地、洗碗,還學會了炒菜、做飯,生活能力越來越強,真的很欣慰。”長沙小學生家長肖金鳳說。
開展勞動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補充校內專兼職教師的基礎上,開福區充分調動勞動模范、技能大師、社會管理者和家長志愿者等資源,組建“專職+兼職+家長導師+特聘工匠+基地導師”的跨界多元師資隊伍,給學生提供專業、精準的指導。此外,當地還建立了勞動教育教師工作考核體系,對全區勞動教師隊伍進行專項考核,發放“園藝師證”“木工師證”“金工師證”等,通過制度設計激勵教師“持證上崗”“多證上崗”。
“我們堅持‘做中學、學中做、創中學’,將家庭勞動鍛煉、校內勞動實踐和社區志愿服務有機結合,強化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將勞動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長沙市開福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龍舟說。
來源:新華社
作者:謝櫻
編輯:蔣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