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應知應會
1.新冠疫情防控的總策略、總方針是什么?
全面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
2.新冠疫情防控的總體要求是什么?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依法科學、分級分類”的原則,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相結合,按照“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堅決防范境外疫情輸入和境內疫情反彈。堅持科學精準防控,落實“早 預防、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措施,進一步加強 源頭管控,堅持人、物、環境同防,加強重點時段、重點地區、重點人群疫情防控,提高監測預警靈敏性,及時發現散發病例 和聚集性疫情,有力、有序、有效處置疫情,做到發現一起撲滅一起,以最短時間、最低代價將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圍,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最大限度統籌疫情防控和 經濟社會發展。
3.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特點有哪些?
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特點:奧密克戎變異株平均潛伏期多為 2-4天,傳播能力更強,傳播速度更快,感染劑量更低,致病力減弱,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現有疫苗對預防該變異株所致的重癥和死亡仍有效。
4.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人群范圍、加強免疫接種范圍、當前重點分別是什么?
接種人群范圍: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人群范圍擴大至3歲以上,堅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則,鼓勵3歲以上適齡無接種禁忌人群應接盡接。
加強免疫接種范圍:對于符合條件的18歲以上目標人群進行1劑次同源或序貫加強免疫接種,不可同時接受同源加強免疫和序貫加強免疫接種。
當前重點:重點提高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等重癥高風險人群的全程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率。
5.無癥狀感染者應當如何管理?
參照輕型病例進行管理,在方艙醫院進行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第6天和第7天采集鼻咽拭子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如兩次核酸檢測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界限值為40,下同),或檢測陰性(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界限值低于35,下同),可解除在方艙醫院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如不符合上述條件,則繼續在方艙醫院集中隔離至滿 足出艙標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間,做好病情監測,符合確診病例診斷標準后,及時訂正為確診病例。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后,應繼續進行 7 天居家健康監測。
6.出院(艙)后核酸檢測陽性人員,應該如何處理?
既往感染者出院(艙)后,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陽性:
如未出現任何癥狀體征且核酸檢測Ct值≥35,不再進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觸者;如核酸檢測Ct值<35,結合病程、Ct值動態變化等快速評估其傳播風險,如有傳播風險按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與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觸頻繁的密切接觸者,無需判定密接的密接;如無傳播風險,不再進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觸者。
如出現發熱、咳嗽等臨床表現,或CT影像學顯示肺部病變加重,應立即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根據病情進行分類管理 治療。如核酸檢測 Ct值≥35,無需對其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 和管控;如核酸檢測 Ct值<35,應判定和管控與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觸頻繁的密切接觸者,無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7.聚集性疫情的定義、發現途徑及報告時限要求分別有哪些?
聚集性疫情定義: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內在同一學校、居民小區、工廠、自然村、醫療機構等范圍內發現2例及以上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
發現途徑:聚集性疫情主要通過常規診療活動、傳染病網絡直報數據審核分析、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流行病學調查、重點機構和場所人員以及重點人群的健康監測和核酸檢測等途徑發現。
報告時限要求:聚集性疫情應在2小時內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網絡報告。
8.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發現可疑患者后應如何進行處置?
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發現可疑患者后,要在2小時內報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落實“村報告、鄉采樣、縣檢測”核酸檢測策略。不具備核酸檢測能力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對上述人員進行抗原檢測。
9.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的時限和要求是什么?
陽性人員復核確認后2小時內到達現場,4小時內完成個案核心信息調查,24小時內完成初步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并根據疫情進展動態更新流調報告。
10.社區管理人群監測內容包括哪些?
納入社區管理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及其同住人員在出院(艙)后第3、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區域協查人員、涉疫場所暴露人員、解除閉環管理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等,按照防控要求開展核酸檢測和健康監測。
11.發現單管初篩陽性,應如何處理?
(1)檢測機構發現新冠病毒初篩陽性人員后,應立即通知初篩陽性人員落實就地隔離措施,在出具檢測結果后2小時內通過中國疾控中心信息系統填報初篩陽性信息,并報告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初篩陽性人員信息不對外發布。
(2)當地疫情指揮部接到初篩陽性人員報告后,要立即啟動應急響應,對初篩陽性人員落實邊管控、邊調查,將初篩陽性人員轉運至指定的場所進行管理(如定點醫療機構的觀察室)。原檢測機構對檢測結果準確性負責,如對檢測結果有疑議確需復核的,由轄區指定的有核酸檢測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 進行。
(3)如確診,應在診斷后2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進行網絡直報,根據病情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或方艙醫院進行隔離治療。
12.發現混管初篩陽性,應如何處理?
(1)檢測機構發現混管初篩陽性后,及時報告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應立即通知所有混檢人員落實就地隔離措施,同時安排現場采樣人員上門采樣開展復核。
(2)現場采樣人員采集所有人員鼻咽拭子標本,復核工作由原檢測機構或轄區指定的有核酸檢測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
(3)如所有混檢人員復核結果均為陰性,應立即解除就地隔離措施。如發現有核酸檢測陽性者,當地要在2小時內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填報初篩陽性信息,在診斷后2 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并在2小時內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或方艙醫院進行隔離治療。其余核酸檢測陰性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判定是否屬于密切接觸者,如為密切接觸者立即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13.風險職業人群新冠肺炎監測的要求有哪些?
(1)對與入境人員、物品、環境直接接觸的人員(如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潔、維修等人員、口岸進口物品搬運人員、海關、移民管理部門直接接觸入境人員和物品的一線人員等)、集中隔離場所工作人員、定點醫療機構和普通醫療機構發熱門診醫務人員等每天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2)對從業環境人員密集、接觸人員頻繁、流動性強的從業人員(如快遞、外賣、酒店服務、裝修裝卸服務、交通運輸服務、商場超市和農(集)貿市場工作人員等)、口岸管理服務人員以及普通醫療機構除發熱門診外的其他科室工作人員等每周開展兩次核酸檢測。
14.普通醫療機構除發熱門診以外的工作人員如何進行核酸檢測?
每周2次全員核酸檢測。如轄區出現1例及以上本土疫情時,根據疫情擴散風險及當地疫情防控要求增加核酸檢測頻次。
15.對城市具有冷鏈食品批發銷售的農貿(集貿)市場新冠肺炎監測要求有哪些?
對城市具有冷鏈食品批發銷售的大型農貿(集貿)市場的環境定期開展核酸檢測。重點對冷鏈食品攤位、存儲場所及污水等進行采樣檢測。
16.集中隔離場所新冠肺炎監測要求有哪些?
集中隔離場所啟用期間,定期開展環境核酸檢測。重點對生活區、工作人員通道和隔離人員通道門把手、垃圾、臺面、 清潔工具等部位進行采樣檢測。集中隔離人員在解除隔離前應采集隔離房間內物品環境(包括手機表面、行李物品、枕頭表面、衛生間門把手等)標本進行核酸檢測。
17.流調人員儲備要求是什么?
做好三級流調隊伍配備,一級流調人員為核心力量,以地市為單位,原則不少于50人;二級流調人員可在24小時內增援,以地市為單位,原則不少于200人;三級流調人員為后續儲備力量,以省為單位不少于1000人。同時,各省份要統籌儲備不少于500人的跨區域支援流調隊伍。
18.密切接觸者應當于多長時間轉運至集中隔離場所進行隔離醫學觀察?
發現密切接觸者應當于8小時內轉運至集中隔離場所, 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19.涉疫場所暴露人員是指哪些人員?
與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共同暴露于婚(喪)宴、餐館、超市、商場、農貿(集貿)市場等人員密集和密閉場所,但不符合密切接觸者、密接的密接判定原則的人員。
20.密切接觸者如何管理?
密切接觸者采取“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管理措施,居家健康監測期間不外出,如就醫等特殊情況外出時必需做好個人防護,盡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發生較大規模疫情時,為緩解集中隔離點資源嚴重不足,可采取“5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5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措施。采取“7+3”管理的密切接觸者,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第 1、2、3、5、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在居家健康監測的第 3 天開展一次核酸檢測。采取“5+5”管理的密切接觸者,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第 1、2、3、5 天各開展一次核酸,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第 2、5 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隔離管理期限為自與病例、無癥狀感染者末次暴露后算起。解除集中隔離后應“點對點”閉環返回至居住地。
21.密接的密接如何管理?
密接的密接采取7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隔離期間本人及共同居住人員不得外出,每日應做好體溫和癥狀監測,在第 1、4、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22.高風險區的劃定標準、防控措施及解除標準?
劃定標準: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動頻繁且疫情傳播風險較高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高風險區。原則上以居住小區(村)為單位劃定,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可調整風險區域范圍。
采取封控措施:足不出戶、上門服務。
核酸檢測要求:在實施封控后前3天連續開展3次檢測,第1天和第3天完成兩次全員核酸檢測,第2天開展一次抗原檢測,后續檢測頻次可根據檢測結果確定;解除管控前24小時內,應完成一次區域內全員核酸檢測。
解除標準: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且第7天風險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降為中風險區;連續3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 。
23.中風險區的劃定標準、防控措施及解除標準?
劃定標準: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停留和活動一定時間,且可能具有疫情傳播風險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中風險區,風險區域范圍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劃定。
采取管控措施:足不出區、錯峰取物。
核酸檢測要求:在實施管控后前3天連續開展3次檢測,第1天和第3天完成兩次全員核酸檢測,第2天開展一次抗原檢測,后續檢測頻次可根據檢測結果確定;解除管控前24小時內,應完成一次區域內全員核酸檢測。
解除標準: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且第7天風險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降為低風險區。
24.低風險區的劃定標準與防控措施?
劃定標準:中、高風險區所在縣(市、區、旗)的其他地區為低風險區。
采取防范措施:個人防護、避免聚集。離開所在城市持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25.出現哪些情形的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不納入風險區域判定?
(1)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發現的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經調查評估無集中隔離點之外傳播風險。
(2)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發現的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 經調查評估無家庭外傳播風險。
(3)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嚴格閉環管理期間發現的確診病例 和無癥狀感染者,經調查評估無閉環外人員傳播風險。
(4)出院(艙)后核酸檢測陽性人員,經調查評估無傳播風險。
(5)解除隔離后核酸檢測陽性且持90天內新冠感染證明的入境人員。
26.外溢風險人員管控措施有什么要求?
(1)流入地對有高風險地區7天旅居史的人員采取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對高風險區外溢人員,采取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第1、2、3、5和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管理期限自離開 風險區域算起)。
(2)流入地對有中風險地區7天旅居史的人員,采取7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在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第1、4和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如不具備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條 件,采取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管理期限自離開風險區域算起)。
(3)流入地對有低風險地區7天旅居史的人員,3天內完成兩次核酸檢測(三天兩檢)。
27.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一般城市核酸檢測策略?
疫情存在擴散風險時,疫情所在市的城區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3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后,間隔3天再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
城區之外的區域,基于流調研判,劃定一定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原則上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3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
28.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農村地區核酸檢測策略?
疫情存在擴散風險時,疫情涉及的自然村、涉及鄉鎮政府所在地及所在縣城,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3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后,間隔3天再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
疫情波及多個鄉鎮時,基于流調研判,擴大范圍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原則上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3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
29.對入境人員實施的管理措施和核酸檢測頻次要求?
對入境人員實施“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管理措施,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第 1、2、3、5、7 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在居家健康監測的第 3 天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居家健康監測期間不外出,如就醫等特殊情況必需外出時需做好個人防護,盡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0.對接觸進口冷鏈陽性物品的從業人員實施的管理措施和核酸檢測頻次?
對接觸同批次陽性物品的從業人員進行連續兩次核酸檢測(間隔24小時),其中接觸頻次較高的從業人員采取7天居家健康監測,在第1、4、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31.集中隔離點工作人員的管理要求?
集中隔離點工作人員實行輪班制,閉環管理,工作期間 不與外界接觸,做好健康監測和定期核酸檢測;工作期滿后, 開展7天集中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第1、4、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32.集中隔離對象健康監測內容?
每天早、晚對隔離人員各進行一次健康狀況監測,并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健康監測登記表上做好記錄。鼓勵使用新技術手段對其開展體溫監測,了解是否有基礎疾患,保障隔離期間的正常用藥。在監測過程中發現隔離對象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咽 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癥狀時,應當及時向當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轄區疾控中心報告,并按規定立即轉至定點醫療機構。
33.轉運車輛儲備和調度要求?
建立隔離轉運車輛儲備調度方案,每個縣(區)原則上確定10輛大巴車,做好轉運車輛改造計劃;每輛車配2-3名司機,納入轉運人員名單,做好培訓演練,發生疫情后優先檢測,確保及時上崗。感染者原則上由120救護車進行轉運,密切接觸者等風險人員轉運采用大巴車等容納乘客數量多的車輛進行轉運。根據疫情需要調用適量的車輛,確保專車轉運,嚴格做到駕駛室和車廂物理隔離,車內設專門的污染物品放置區域,配備防護用品、消毒液、快速手消毒劑和醫療垃圾袋等防護用品。
34.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轉運時對車輛有哪些要求?
(1)轉運使用的救護車需具備轉運呼吸道傳染病患者基本條件,盡可能使用負壓救護車進行轉運。
(2)專車專用,駕駛室與車廂嚴格密封隔離,車內設專門的污染物品放置區域,配備防護用品、消毒液、快速手消毒 劑和醫療垃圾袋等。
(3)轉運時應保持密閉狀態,轉運后及時對車輛進行終末消毒,開窗通風,使用過氧化氫噴霧或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 車廂及其物體表面。
(4)轉運重癥病例時,應隨車配備必要的生命支持設備, 防止患者在轉運過程中病情進一步惡化。
35.密切接觸者人員轉運時工作人員的防護要求是什么?
轉運時工作人員應穿防護服,戴手套、工作帽、N95/KN95顆粒物防護口罩或以上級別的口罩;司機應穿工作服,戴 N95/KN95顆粒物防護口罩或以上級別的口罩、手套。轉運后 須及時更換全套防護物品。
36.集中隔離點的人員配置情況?
(1)集中隔離點負責人:1名,要求具有較強管理和協調能力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擔任。
(2) 醫務人員:按照醫務人員與隔離對象不低于2:50的比例配備。
(3)其他工作人員:可按照醫務人員數量的3至4倍進行配備,包括信息聯絡、清潔消毒、安全保障、后勤保障、心理輔導等方面的人員,人員可兼職。
37.集中隔離點的“三區、兩通道”是指哪“三區、兩通道”?
隔離區、工作準備區(生活區與物資保障區)、緩沖區,工作人員通道、隔離人員通道。
38.隔離點的儲備要求?
以地市為單位,以不少于60間/萬人口規模儲備足夠數量的集中隔離點,在輸入疫情風險較高的口岸地區和人口流動量大的超特大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可酌情增加隔離房間數量。協同周邊城市統籌用好隔離資源。建立隔離點儲備清單和梯次啟用機制,確保疫情發生后能緊急調度使用。
39.居家隔離醫學觀察者健康監測內容?
居家隔離醫學觀察者應當每天早、晚各進行一次體溫測量和自我健康監測,并將監測結果主動報告至社區醫學觀察管理人員。醫學觀察期間,如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癥狀時,社區管理人員應當及時向當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轄區疾控機構報告。
40.集中隔離點的啟用條件有哪些?
集中隔離點應具備以下條件,經院內感染防控等專家或有關部門評估滿足啟用條件后方可啟用。
(1)集中隔離點需按照設置要求改造,驗收合格。
(2)防疫和應急物資到位。
(3)工作人員經培訓合格后進駐集中隔離點。
(4)建立工作制度和相關臺賬。
(5)配有轉運車輛。
來源: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唐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