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懷化市組織開展的“清廉文化故事創作”主題征文活動獲獎作品出爐,活動共收到清廉文化故事作品108件,評選出一等獎1件、二等獎3件、三等獎5件,優秀獎20件。
獲得一等獎的作品是《國士袁隆平的清廉小故事》(作者:李恩武),獲得二等獎的作品分別是《老村長嫁女》(作者:明大熔)、《本先生》(作者:江月衛)、《老包進京》(作者:黃軍),獲得三等獎的作品分別是《老紅軍賀芳齊的故事》(作者:張昌竹)、《“巾幗勞模”李春華的感人故事》(作者:田剛)、《粟裕大將清廉故事三則》(作者:楊漢立)、《翻譯家李風白:正氣廉風日月明》(作者:江馭榮)、《桂花芳馨飄侗鄉》(作者:李奉安)。
此外,《治鼠記》(作者:瞿澤團)、《滕代遠清廉家教故事》(作者:田剛)、《談錢太俗》(作者:鄭付華)、《守住第一道門》(作者:和平城C哥)、《唐良久清正廉潔二三事》(作者:陳玉元)等20件作品獲得優秀獎。(記者 補秀梅)
袁隆平院士1953年分配到洪江市安江農校,在這里工作生活了37年,在這里潛心鉆研、刻苦攻關,發明了雜交水稻,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袁隆平院士曾說“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其“種子精神”深深影響了洪江市的干部群眾,也一直激勵著洪江市人民奮勇直前。
近年來,洪江市及社會各界積極挖掘提煉袁隆平崇高品質中蘊含的清廉文化元素,紀念園大力加強園區清廉文化氛圍營造,吸引了廣大干部群眾前來學習參觀,取得良好成效。今年3月,安江農校紀念園被授牌為懷化市首批清廉文化教育基地,基地自授牌以來,累計接待參觀人員1.5萬人次,大家通過參觀紀念園、聆聽隆平故事等方式,接受愛國與廉政教育,汲取奮進力量。
現將《國士袁隆平的清廉小故事》與大家分享,爭做“一粒好種子”。
國士袁隆平的清廉小故事
李恩武
袁隆平身上的清廉故事很多,這里僅摘取他生活、工作中有限的幾個小故事,聊以表達我們對他的敬意。
茅草屋、總統套間,睡著了都一樣
眾所周知,國家獎勵了袁隆平一處別墅。袁隆平卻把別墅改成了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
袁隆平不會住別墅,這其實是熟悉他的人預料之中的事。袁隆平的家與普通老百姓沒有什么區別,面積不大,家具一用就是幾十年,墻面多處斑駁褪色。家人預備給重新裝修一下,都被他擺手拒絕了。
在南紅農場,他住的是茅草屋,睡的是竹竿、秫秸鋪就的地鋪。夜晚蚊蟲多,就用蓋稻秧的薄膜裹住身體,常常悶出一身熱瘡。在三亞,他很長時間是與農民朋友住在一起的。經常是卸一塊門板,鋪一張草席,掛上蚊帳就睡。在云南的時候,他們借住在元江縣農技站一棟無人居住的空平房里,條件十分簡陋。后來遇上地震,還住進了臨時搭建的棚子。袁隆平卻從不在意住所簡陋。而這些簡陋的環境,卻孕育出了人民渴求的種子。
衣服不在多貴,穿著舒適大方就行
袁隆平的穿著是樸素無華的。他最喜歡穿的衣服,是幾十塊一件的格子襯衣。央視主持人王志采訪袁隆平,曾問過:
“你過什么樣的生活,大家很想了解。”
“我過的是簡單而樸素的生活。”
“能不能說說你身上這件衣服多少錢?”
“35塊。”
有一次商場襯衣打折,每件10元。袁老一下買了十幾件。結賬時,他有點不好意思,對收銀員說:“這么好的衣服,你們買這么便宜,太虧了吧?我給你們每件加兩元,好不好?”
還有一次,他到香港開會,忘了領帶,就在街邊買了一條十幾元的便宜領帶。他戴著這條領帶,看起來還不錯,以后他還戴了好幾次,都不舍得丟棄。
規矩訂好了,就不能隨意破壞
袁隆平是一個敬畏規矩,嚴格遵守規矩的人。
有一次參加一個會議,身體不舒服,需要先離開一會兒,他特意給工作人員寫了一張請假條:“我因拉肚子,特此請假”。
他為了提高助手們的英語水平,特意擠出晚上時間,義務為他們補習,從不間斷。有一次,他的妻子患急病,他與尹華奇送她去懷化住進了醫院后,當晚又趕回了安江農校。尹華奇考慮到老師的辛苦,就勸他早點休息。袁隆平卻依然給他補了一個小時的英語課。袁隆平對尹華奇說:“制度訂下來了,就需遵守。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英語是無法學好的。”
即便是生活中的小事,袁隆平也是嚴守規矩。他喜歡在農科院和年輕人打麻將,規則是誰輸了誰鉆桌子。80多歲的袁隆平輸了,學生說師傅可以免鉆桌子,袁隆平總是笑著說: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我研究水稻,不是為了出名
起初,袁隆平還是無名小卒,名氣可能會給他帶來很多好處,比如升職,比如優待……當他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發表在權威刊物《科學通報》后,他激動的心情無法用語言形容,但他沒有聲揚,沒有吭聲,而是讓這份榮耀悄悄地過去。站在沅江邊,他只是長舒了一口氣,然后把目光投向了遠方……
后來,他到達了遠方,他獲得了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他站在授獎臺上,卻看到了來時的路,是那么的山高水長。他不愿意多露一回兒臉,從授獎臺上下來,就急匆匆地返回了湖南,他心里想的是“明天還要到田里去”。
在三系法研究成功后,袁隆平又決定搞兩系法研究,有人善意勸他,你已經功成名就,見好就收吧。萬一搞砸了,豈不壞了名聲?
袁隆平卻回答說:“搞科研如同跳高,跳過了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后于人。退一步說,即使失敗了,也可為后人積累經驗。個人的名聲算得了什么?”正是袁隆平不為聲名所縛,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才躍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清廉是清廉人的護身符,清廉也是清廉者的鋪路石。人有清廉伴身,如有神明護佑。一切艱難險阻在清廉者的腳下,都是坦途。國士袁隆平的清廉人生,正好印證了這個樸素的真理。
來源:懷化市紀委監委、懷化市文聯、掌上懷化
編輯:唐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