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11日,在國民黨軍進行圍攻的情況下,中共鄂豫皖省委決定紅二十五軍主力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轉到外線開辟新的根據地。由程子華任軍長、吳煥先任政治委員、徐海東任副軍長的紅二十五軍共2900余人,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名義,于11月16日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開始轉移。紅二十五軍歷時10個月,途經4個省,轉戰近萬里,于1935年9月15日到達陜西省延川縣永平鎮(今永坪),16日同陜甘紅軍會師,成為紅軍長征中到達陜北的第一支隊伍。
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成立,劉亞樓任司令員,蕭華任政治委員。隨后,海軍、炮兵、裝甲兵、工兵、通信兵、防空軍、鐵道兵、公安軍等軍兵種部隊及領導機構先后成立。到20世紀50年代末,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部隊已具備相當規模,完成了由單一軍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審議并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這個《決定》,使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具體化,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規定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20世紀90年代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
來源:中央黨史研究室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