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0月4日,毛澤東為10月20日創刊的黨內刊物《共產黨人》撰寫《發刊詞》,指出:“統一戰線問題,武裝斗爭問題,黨的建設問題,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于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這篇發刊詞后編入《毛澤東選集》。
1940年10月4日至6日,新四軍取得黃橋戰役勝利。1940 年9月中旬,國民黨江蘇省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故意制造磨擦,調動主力向位于蘇北的南端的新四軍重要基地黃橋進逼,企圖將在蘇北的新四軍殲滅于黃橋附近。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出于自衛,在10月4日至6日反擊韓德勤部的進攻,消滅韓部1.1萬余人。
1955年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七屆六中全會(擴大)在北京舉行。根據毛澤東《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全會討論通過《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決議》把黨內在合作化速度問題上的不同意見當做右傾機會主義來批判,助長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的急躁冒進情緒。會議最后一天,毛澤東以《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為題作結論。全會還通過了《關于召開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的決議》、《關于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辦法的規定》,基本通過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草案。
1960年10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發展“兩參一改三結合”制度提高企業管理工作的指示》,轉發黑龍江省委的報告和該省北安慶華工具廠的有關材料。《指示》認為,在“大躍進”中和最近一年多來,“兩參一改三結合”(“兩參”即工人參加管理、干部參加勞動,“一改”即改革規章制度,“三結合”即干部、工人、技術人員相結合)制度有了許多新的發展,現在的問題是要把已有的經驗進一步總結起來,使之系統化、制度化,使企業管理水平隨著生產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
1974年10月4日,毛澤東提議鄧小平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鄧小平在被錯誤地打倒后,于1973年2月從下放的江西新建回到北京,恢復國務院副總理職務,并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1974年4月,鄧小平率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特別會議,被外電稱做“中國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在籌備召開四屆全國人大時,毛澤東提出由鄧小平任第一副總理的建議,進一步表明對鄧小平的倚重。在周恩來病重的情況下,這個經過毛澤東深思熟慮的提議更具有特殊意義,實際是考慮由鄧小平接替周恩來主持國務院工作。
1976年10月4日,《光明日報》頭版發表“梁效”的文章《永遠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針辦》。文章說:“篡改毛主席的既定方針,就是背叛馬克思主義,背叛社會主義,背叛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偉大學說”,“任何修正主義頭子膽敢篡改毛主席的既定方針,是絕然沒有好下場的”。文章的矛頭直接指向主持中央工作的華國鋒等人。這表明,“四人幫”已迫不及待地要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權。
來源:中央黨史研究室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