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的高速公路,拉近了黔陽古城與外界的距離,推動當地旅游和相關特色產業發展——
一條高速路,串起數行詩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黔陽古城。 楊錫建 攝)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李夏濤
通訊員 潘炳蓉 李林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夏季清晨,雪峰山下的洪江市黔陽古城,靜謐而古樸。宛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在青山綠水環抱中,古城走過了2200多年的滄桑歲月。
6月21日,記者駕車沿滬昆高速一路西行,從洪江互通出高速,幾分鐘后,來到這座神秘的湘西古城。老街深巷中,侗族的窨子屋、苗族的吊腳樓、徽派風格的古民居鱗次櫛比。
作為國家4A級景區,黔陽古城被譽為“滇黔門戶”“江南古建筑博物館”,吸引無數游客前來打卡。古城中的青石板街巷,到處是秘境探幽的身影。
古時半年行程,如今只要10多個小時
黔陽古城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初年,便在這里設立鐔城縣,建起城池。唐代易名龍標縣,宋代稱為黔陽縣。古城內明清街巷格局保存較完整,九街十八巷,全是丁字路口,沒有一個十字路口,街巷布局曲折勾連,形如迷宮。
古城與唐代大詩人王昌齡有一段美麗邂逅。唐代天寶年間,王昌齡由江寧丞貶為龍標尉,在這里生活了數年。
“當初,王昌齡從江寧(今江蘇南京)趕來龍標赴任,溯長江,越洞庭,逆沅水而上,走了半年多。”黔陽古城旅游文化研究會原會長陳志明介紹。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得知好友王昌齡貶謫龍標,賦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表達對好友的記掛與擔憂。
“當年,水路兇險,陸路艱難,龍標又地處蠻荒,李白想念好友,無法前來看望,只得借詩寄情。”陳志明感慨,要是如今,借助便捷的高速公路網,從黔陽古城到南京,走滬昆高速,借道京港澳高速、滬渝高速等,1300多公里路程,只要10多個小時。
在黔陽古城眾多景點中,數芙蓉樓最負盛名,這是黔陽人為紀念王昌齡修建的。芙蓉樓也因王昌齡著名詩作《芙蓉樓送辛漸》而聞名于后世,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
云橫秦嶺,雨阻瀟湘。詩中名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王昌齡對遠在洛陽的親友思念不已,借詩句送別好友,表達衷腸。
去年,古城居民楊思遠的閨女考上洛陽的大學,一家人好不高興,決定來一場自駕游上學。駕車從洪江市上高速,到湖北、陜西、河南等地,美美地游玩了一趟。
“想女兒時,打個電話,連個視頻。要是時間寬裕,開車走高速過去,也就13個小時。”楊思遠開心地說,如今,高速公路太便捷了,“洛陽親友如相問”,一腳油門到眼前。
“高速+冷鏈”,洪江楊梅一路領“鮮”
洪江市作為有名的“水果之鄉”,擁有冰糖橙、東魁楊梅、黃桃、香柚、黃金貢柚、金秋梨等20多個名優特產。
眼下,正是楊梅成熟上市時節。黔陽古城街巷,梅農挑著一簍簍新鮮的楊梅叫賣,饞得游客垂涎欲滴。
6月21日一大早,梅農朱茂周在古城中很快賣完一擔楊梅。“我這只是‘零敲碎打’。我們洪江大批量的楊梅,都是走高速公路,通過冷鏈物流賣到全國各地。”朱茂周笑嘻嘻地說。
離黔陽古城不遠的洪江市托口鎮,是有名的“楊梅之鄉”,全鎮種植楊梅1.5萬畝。當地種植楊梅歷史悠久,出產的楊梅顆粒大、糖分多、水分足、味道美、色澤艷,尤以東魁楊梅為其中翹楚。
“千林紅綻火含珠,又到托口楊梅熟。”漫山遍野的梅林中,烏紅的楊梅燦若繁星。
6月21日,托口集鎮車水馬龍。該鎮楊柳村東魁楊梅種植大戶粟鮮鵬帶著大伙分揀楊梅,打包、裝箱,忙得汗流浹背。“楊梅是嬌滴滴的水果,必須盡快送到消費者嘴邊。”粟鮮鵬說,借助發達的高速公路網,當地引進冷鏈物流,新鮮采摘的楊梅可第一時間運出去。
集鎮上一家冷鏈物流點,10多臺冷鏈車在裝車打包好的東魁楊梅。“6月12日以來,我們每天都要往外邊發送1萬件東魁楊梅。”物流點負責人黃鵬告訴記者,高速公路加冷鏈物流,讓洪江楊梅一路領“鮮”。
美味楊梅,引來各地客商。記者在集鎮上看到,掛河北、陜西、江蘇等地牌照的冷藏車停滿街邊。陜西客商劉旭品嘗東魁楊梅后,興致勃發,一首詩脫口而出:“折來鶴頂紅猶濕,剜破龍睛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長安。”
原載《湖南日報》(2021年6月26日08版)
來源:湖南日報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