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二軍團托口搶渡沅水
托口鎮位于黔陽縣西部沅水上游,是黔陽、會同、芷江和湘黔邊境的油、木集散地,當時有500余戶,2000余人,其中有經營桐油的6戶資本家,有地主豪紳的別墅,有數以百計的商店和手工業制作店,是商業發達、經濟活躍的富庶之地。
紅二軍團先頭部隊在托口找到一個姓粟的街保,在街上鳴鑼喊話,宣傳:“紅軍是工農革命軍,不抓夫、不擾民;專門打富濟貧,為窮人打天下?!?/p>
紅軍進街,把輜重(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行車放在街道兩旁的屋檐下,寧愿忍受刺骨的寒風,不進民房。街民見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都打開了店門,有的迎紅軍進屋,有的給紅軍燒火取暖。在貧苦老漢唐漢城的帶動下,每家每戶門口都插上三角紅旗,紅旗上寫著“歡迎”二字。
紅軍在托口三里坪墻上寫著“對日抗戰,北上抗日!”“有國才有家,有樹才有花!”紅軍根據群眾要求,抄沒了李義懷、粟恒云幾戶土豪劣紳的家產,在十字街口設立施舍點,把抄沒的大部分糧食、衣物分給貧苦工農。
一個叫楊明富的貧民,幾天沒有米下鍋,紅軍給了他三斗米,他感激涕零,四處宣傳紅軍的好處。紅軍要過江,托口船民火速組織了20多只木船,當地老百姓冒著嚴寒為紅軍劃渡船,連夜搶渡沅水,他們以驚人的毅力飛漿劃渡,將紅二軍團官兵、馬匹、輜重運送到沅水北岸。在群眾的幫助下,當晚,一部分紅軍渡過沅水,宿營在沅水北岸的三里坪、巖板坡、黃家團一帶。
午夜,托口土豪黃海凡家起火,危及四鄰及全鎮,紅軍立即暫停渡江,加強警戒,全力撲火,并以60文銅元一擔水的代價組織居民從河里擔水搶救,及時撲滅了火災。紅軍滅火救災的行動,更加教育和鼓舞了群眾,繼續渡江時,許多船民爭先恐后給紅軍劃渡。他們銀漿飛舞,船行如梭,連夜為紅軍渡江。
第二天上午,渡口下面又架起了一座浮橋,更方便了大部隊過河。此時,天氣轉晴,冬日送暖,街道兩旁的人群排成了長龍,歡送紅軍北渡。孩子們在人群中穿來穿去,像過節一樣,歡喜異常。特別是楊公廟碼頭上,人們排得整整齊齊,千百雙眼睛看著紅軍上船、起渡,由近及遠,目送紅軍渡江。28日黃昏,二軍團指戰員全部渡過沅水,勝利完成了再渡沅水的任務。三里坪農民楊成月聽說紅軍行軍打仗要穿草鞋,他看見有的紅軍沒有草鞋了,便從早到晚忙著打草鞋送給紅軍。
紅軍渡過沅水后,后勤人員即組織群眾拆掉浮橋,清理歸還借用群眾的門板木料,損壞、沖失了的木料都賠了款,并給架橋和劃渡的群眾付了工資。29日(農歷十二月初四),二軍團主力由三里坪經大橋溪進入芷江龍孔坪。
圖為紅二軍團長征路過黔陽托口時的情景(1991年3月版《黔陽縣志》載)
審核:符玉娟 終審:劉輝霞
來源:洪江市紅軍故事
作者:楊志鎳整理
編輯:肖焙麗
本文為洪江市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ontacsealstone.com/content/2021/04/01/914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