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口楊梅——水果之魁
文/曾慶平
(上)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在偏居一隅而思潮涌動的托口中學,有一個不安本分的青年教師名叫粟俊。他學的是師范,教的是歷史,卻懷著對家鄉的無限眷戀和對農業科技的滿腔熱情,一心只想把這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讓自己的成果走出大山、造福國人、影響世界。他利用業務時間自學鉆研農業科技,多年來自費訂閱《中國南方果樹》、《中國農業文摘》、《果樹學報》等專業期刊、雜志,并在當地開展生物資源調查和產業結構優化。他還自己創辦了一個育苗基地,重點繁育推廣楊梅、刺葡萄等地方優良果木品種。1990年代初的一天,粟俊在其同事何贊民的見證下,他把自己研究多年、心儀已久的本地一個楊梅品種以其果實色澤鮮紅、熟透后色深近紫的特點而命名為“玫瑰紅”,并在《中國南方果樹》撰文介紹,育苗推廣至重慶、貴州、湘贛及兩廣地區。該品種果大、色艷、水分足,酸甜適度,號稱“最具風味的楊梅”品種。由于粟俊老師的發掘和推廣,托口“玫瑰紅”開始成為小有名氣的本地楊梅優勢品種。粟俊老師因為引領推動托口楊梅產業化發展被評為“科技示范戶”,還作為楊梅生產技術的唯一代表參加了懷化市第一屆科學技術協會成立大會。
“我們要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也要感恩帶給我們機會的人”。粟俊老師介紹說,托口楊梅產業升級換代,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作為,而是一個區域的群體效應。這里有兩個人功不可沒:一個是羅巖村的熊順生,一個是陽荊村的趙術。
熊順生是粟俊同村的一個普通農民,腿腳有殘廢。九十年代初的一天,他乘船七八里水路來到托口鎮趕集,剛好遇見懷化地區科技部門的工作人員正在集鎮上收購楊梅子,劣的、酸的、爛的無論好壞都要收走。于是他好奇去詢問:這么酸的爛的楊梅果收去有什么用?一個工作人員耐心告訴他:我們收去用來播種育苗,用實生苗嫁接一個新品種,培養嫁接苗一二年后再定植成林,這種楊梅果大味甜,是最好的楊梅品種,懷化地區都還沒有,因此準備引進、育苗推廣。熊順生聽后立刻感到這是個天大的好消息,當即懇求一定要給他搞一兩株這種楊梅苗。工作人員見他態度誠懇、決心堅定就答應了。但是他們手頭并沒有成品苗木,就要他過年時到懷化去拿。幾個月過去了,臨近過年的時候,熊順生為了兌現承諾,一路跋山涉水輾轉來到懷化,找到當年到托口的科技工作人員,如愿以償地得到了兩株楊梅苗——東魁。回到托口,他把兩株楊梅苗種在自家后山的自留地里,僅存活了一株。通過精細培管,這棵寶貴的楊梅三年后實現了掛果,真如前所言,這個楊梅果美甘甜,大如乒乓球,汁多而酸輕,重者十余顆即達一斤,實屬楊梅之極品!此后,在粟俊的支持下,熊順生把自家的幾十棵老楊梅樹通過高位換接全部改成了東魁楊梅。因為自己是殘疾人,思量著只要自食自力過好生活就不怕別人干涉,他頂著長輩的勸阻和稻田改制的政策壓力,率先在責任田里種上了東魁楊梅。一開始周邊村民總在觀望,有的還心存疑慮:把楊梅樹種在田里能行得通嗎?今后自己要吃飯該怎么辦?熊順生顧不上這些,全力以赴投入楊梅生產。托口羅巖村的東魁楊梅于九十年代中后期成批量上市。通過托口山水滋潤的東魁楊梅,比其他地方更甜更大更美,成為懷化乃至中南地區無與倫比的水果明珠,堪稱楊梅魁首。一個好的新產品,如何讓客戶接受,又如何打開市場?關鍵時刻,又是這個粟俊挺身而出,積極與熊順生合作開展銷售:一方面是贈送品嘗,通過登門拜訪各級各部門,尤其是科技、科協等部門大力推廣,逐步打開局面,把托口楊梅先后銷往洪江、懷化、長沙等地。另一方面搞網絡宣傳,自建“陽光果園”網站,及時更新信息,廣告效應明顯,線上線下銷量同步增長。與此同時,粟俊在自己的苗圃開始繁育東魁楊梅苗木,并把自己原來50多株老楊梅樹都改成了東魁。因為有示范帶頭人的引領,東魁楊梅在托口產銷兩旺,形成了巨大的聚集效應。農民爭先恐后發展東魁,致使接穗果枝一芽難求。為了防止在夜晚時樹枝被他人偷采,有的人在自家東魁樹下暗置捕獵機關,還有的人干脆在楊梅林中搭床作屋全天守護。到九十年代末,托口以羅巖村為中心,已是家家種東魁,村村有楊梅。托口楊梅完成了華麗的轉身、升級換代,形成了第二波發展高峰。
楊梅是天生的嬌貴佳麗,果實結構獨特,外圍肉柱柔軟多汁,越是熟透、甜足越不耐存放,采摘、運輸比草莓、荔枝更難。而一個品種的成熟從開采到結束不過短短一周。為了調整楊梅生產結構,延長鮮果產期,粟俊通過研學廖松林《楊梅》專著,密切注意全國楊梅發展最新動向。1998年他突然看到一個消息,福建引種臺灣的一個品種(王子安海)取得成功。粟俊立即找來合作搞苗木的陽荊村民趙術商量,準備把這個品種拿過來做下試驗,最好多引進幾個品種對比一下,找到適合本地生產的優良品種再推廣。兩人說干就干,趙術把計劃引進新品種的想法給陽荊村干部進行了報告。陽荊村早年就在引種優質楊梅、發展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致富上嘗到了甜頭,村里表示對此大力支持,還答應解決路途交通費用。趙術順利來到福建,成功取回了“王子安海”楊梅接穗,在陽荊村的楊梅基地通過高接換種正式引入生產。次年,由陽荊村牽頭組織,羅巖、楊柳、通州四大楊梅主產村的村支領導和生產大戶又聯合去了福建考察,引進了東方明珠、大白砂、黑魁等楊梅新品種,只要發現有適宜本地的好品種就實施繁育、推廣、栽培。至此,托口楊梅產業發展經歷了從自發摸索,自覺模仿到自主選擇的三次提升。品種結構得到合理優化,形成了早、中、晚三大優良品系全覆蓋:以王子安海為主的早熟種(6月10日以前)約占一成,以木洞大、小炭梅(6月10—16日)和玫瑰紅(6月13—18日)為主的中熟種也占一成,以東魁為主的晚熟(6月15—25日)種占了八成。可以說,整個六月都是托口楊梅的天下。只要來托口,天天都有好楊梅;也只有在托口,才能吃到最好的楊梅!
如果你還不太了解托口,你也許不知道托口有楊梅,那種驚艷與誘惑,可以從創業者粟俊的感嘆中隱約體驗到:
在越來越潮濕的空氣中,
家鄉的楊梅開始泛紅。
終于,
在五月的那場雨后,
在龍舟漢子的吶喊聲中,
家鄉的楊梅紅了。
看啊!
那樹楊梅染紅了那山彎,
那片楊梅染紅了那座山,
那山楊梅染紅了那片天!
來源:洪江市農業文化故事編輯委員會
作者:曾慶平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