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慶平
(三)
進入1970年代中期,黔陽縣冰糖橙栽培面積達2萬多畝,總產量愈4000噸。1976年,原黔陽縣終于育成了可以大面積推廣的橙苗,定名為“黔陽冰糖橙”。
健在的老人們還清楚地記得,在當時柑橘專業隊勞動的場景。一大早,“噓——噓噓——,噓——噓噓——”有人站在高地上吹響了開工的哨子,重復吹了兩遍以后,開始喊話:“開工咯!今天統一到大王坡給冰糖苞樹鋤草去啊!”
不一會功夫,柑橘專業隊的男男女女拿著鋤頭,挑著畚箕陸續出來,有說有笑來到大王坡上,放下畚箕,“唾”地吐些口水在手掌心里揉搓,然后握鋤、彎腰,鋤頭劃過的地方,發出“凸凸”的聲響,那些剛剛還在搖曳生姿的野草卻被這“凸凸”的鋤頭聲立馬斬斷了腰身,無奈地匍匐在地上。整個山坡上,一邊在“凸凸”地鋤草,一邊在嘻哈大笑。黔陽冰糖橙樹,被笑聲喚醒,慢慢穿上新的綠衣;山,被笑聲鬧騰,山雀子在這顆樹上“唧唧”,又到那顆樹上“啾啾”,躲在樹下草邊的各種昆蟲,也湊熱鬧,開始鳴奏自己原創的交響曲。這是長磧柑橘專業隊最普通的一天,苦中有甜,苦中有樂,是柑橘發展年代的生活常態。
水珠灑在地上,汗珠掛于身上,淚珠流進心里。揮淚奔跑,冒汗苦干,滴水穿石。就在這樣的勞作中,一坡坡梯開出來,一排排冰糖橙栽上。一年又一年,經過細致的管理,長磧柑橘園,成為了第一塊有規模的冰糖橙園。
1978年3月18—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這是我國科學史上空前的盛會,標志著我國科技工作經過“十年動亂”后終于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令人歡欣鼓舞的是,經過了層層遴選,黔陽冰糖橙以它的原創性及獨特品質橫空出世,喜獲這次全國科學大會獎。
喜訊傳來,黔陽縣歡騰了。4月2日,縣里領導、龍田公社領導、長磧大隊社員敲鑼打鼓,歡聚于長磧大隊段氏宗祠,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儀式結束,大家燃放了爆竹,全場情緒達到了空前的高漲。縣領導和公社領導講話都特別激動,會上還對長磧大隊柑橘隊及相關技術人員給予了表彰。
黔陽冰糖橙獲得科學大會獎的意義在于解放思想。歷史告訴人們:沒有解放思想,就沒有改革創新。全國科學大會是改革的先聲,大會取得的重要成果為科技體制改革,為科技第一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黔陽冰糖橙能夠獲得獎勵,激勵了黔陽一代一代的知識分子、干部、果農不斷從一個臺階邁向另一個新的臺階,讓本土產業成為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依托。
同時,這次獲獎,也為黔陽縣制定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奠定了基礎。在今后的時間里,黔陽縣高度重視人才,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使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形成了日益強大的科技人才大軍。實乃時代盛事,當銘記史冊。
那時候,在黔陽縣,黔陽冰糖橙,一度與酒、糖一起搭配,放置于一只竹籃中,成為老百姓年節時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
之后,肖育訓的業績被收入當代中國人才庫《中國專家人名詞典》;湖南日報以《慧眼識珠》為題對段惟俊祖孫三代進行了報道;黔陽冰糖橙栽培一度被列入懷化鄉土教材以及《黔陽縣志》。
甜橙種植引發山地革命。
1980年代起,黔陽冰糖橙如星星之火,乘著神州大地改革開放的東風燎原。黔陽縣巖垅鄉,黔陽冰糖橙引發了一場山地革命。
1982年黔陽縣林業“三定”時,欽萬友三兄弟17口人共分得自留山21塊,責任山113塊,散落在各處山旯旮。1984年,多次受過黔陽冰糖橙栽培技術培訓的欽萬友,主動與無力顧及殘次山地的鄰居接觸,試圖把他們的閑置山地自用過來集中開發山梯,栽種黔陽冰糖橙。這年11月,通過多次友好協商,欽萬友與鄰組村民鄭秀德達成協議,鄭秀德將巖落沖一塊荒茶山轉讓給欽萬友開發。就是這么一塊很不起眼的方寸之地,卻一下子成了當時黔陽縣乃至懷化地區首例山地使用權的流轉。接下來,欽萬友又動員兄弟一起將自家分得的好山換差山、近山換遠山。通過一個多月的辛苦勞作,開發出40多畝集中連片的梯土,全部栽上了黔陽冰糖橙。之后,他走東家串西家,與周邊四個村、19個組的116戶村民簽訂了700畝土地轉包合同。
正在這時,黔陽縣掀起了一波紅黃壤開發熱潮,在紅黃壤土山地開發出一批黔陽冰糖橙園,建立了一批黔陽冰糖橙育苗基地,涌現出一批育苗能手和專家。這期間,黔陽縣出臺了政策,把從柑橘產業上征收到的農業特產稅拿出一部分,縣果品公司也從銷售利潤中拿出2%,用以研發和人員培訓,黔陽冰糖橙產業得到了財力與人才支撐。
1985年,正是黔陽柑橘大開發的時候,黔陽縣爭取到了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世行的官員通過認真考察分析,認為黔陽縣是發展柑橘的極佳地方,尤其是黔陽冰糖橙,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不久,黔陽縣納入了世行第四期對華貸款,獲得2100萬元額度,全部用于發展柑橘。1986年,黔陽縣成立了柑橘開發指揮部,肖育訓任指揮長,他帶隊遠赴澳大利亞考察,帶回了先進的管理理念,黔陽柑橘栽培掀起了又一波熱潮。
來源:洪江市農業文化故事編輯委員會
作者:曾慶平
編輯:唐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