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慶平
(一)
每一個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符號,那是在歲月久經打磨后的耀眼標識。“樹樹籠煙疑帶火,山山照日似懸金”。許多原黔陽縣人心里,黔陽冰糖橙就是這塊土地最甜美的符號,果筐裝滿黔陽冰糖橙,一筐一筐在車箱碼放整齊,一車車發往四面八方,幸福的果農在夕陽下笑逐顏開地數著一大沓人民幣,這情景早已成為原黔陽縣人靈魂深處對家鄉的記憶,這樣生動的一幕總是一年一年地到來,讓人念念不忘。
▲網絡配圖
物種天堂孕育極品好橙。
洪江市,即原黔陽縣,生態優美,資源豐富,因為氣候獨特,被譽為“物種變異的天堂”“沒有污染的神奇土地”,黔陽冰糖橙便發源于此。
岔頭鄉高廟遺址發掘文物證實,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農耕文明。據史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栽培柑橘,兩千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就在故楚寫下《橘頌》名篇。詩經亦云“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禹貢》曰“荊州進貢橘柚”。三國時,已出現專業種柑橘,《太平御覽》載:李衡在武陵創辦橘園,賣橘而“歲得絹數千匹,家道殷足”。唐天寶年間著名詩人王昌齡遷龍標尉時,有“醉別江樓橘柚香”詩句,詩中的“江樓”便是指黔城的芙蓉樓;《送李擢游江東》中有“楚國橙橘暗,吳門煙雨愁”的佳句,說明當時民間柑橘栽培已相當繁盛。14-17世紀的明代,黔陽柑橘已是美名遠播。明《湖廣志》記載:“沅州出棗柿,黔陽出橙柿?!鼻濉度L物齋叢書》記載:“橘出武陵,今黔陽有之?!?874年(清同治十三年)《黔陽縣志》卷六“市鎮考”中有“柑橘、棗、栗之品實繁味別,亦他邑不能及,故人爭趨焉?!?/p>
▲網絡配圖
黔陽民間故事口口相傳,在明代,黔陽一帶就以出產甜橙著稱。
2018年,一種類似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的、具有芳香防腐功用的大翼橙類種子物種宜昌橙在洪江市龍船塘瑤族鄉光明村被發現。2018年3月28日,由國家柑橘產業技術體系與懷化柑橘綜合試驗站有關專家對其進行了現場確認。2018年4月10日,由湖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柑橘科研團隊和懷化柑橘綜合試驗站組成的柑橘野生資源聯合調查隊,再一次去現場進行了確認。經勘查,光明村一帶野生宜昌橙群落至少有四五處之多,分布在一千公里范圍內。湖南農大教授、國家柑橘體系崗位科學家李大志指出,在我市雪峰山脈發現該群落有幾百株之多,有力地證明了雪峰山脈為世界甜橙起源次中心之一的論斷,這一發現對橙類的起源、種質資源以及柑橘的遺傳、進化研究具有重要科研價值。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大校長、國際柑橘學會執行主席鄧秀新教授近年到洪江調研時曾提出:以古黔陽為中心的沅水流域很可能是橙類的發源之地,只是目前還找不到原始種源依據,難以定論。根據這一現象推測,古老的黔陽大地,有望成為“世界橙類起源中心”。
▲網絡配圖
黔陽冰糖橙到底是怎么從黔陽神秘出世到蓬勃發展?其實,它已經數十年的歷練,走過了一條屬于它的坎坷路徑,充滿了苦澀與甘甜、荊棘與鮮花、風雨與陽光、崎嶇與坦途。
1935年的早秋,時年8歲的原黔陽縣龍田鄉長磧村村民段幼旬上山砍柴。
那一天,段幼旬砍柴特別用力。不久,大面坡深處的林子就被他砍出一條路來。他順著砍出的路徑一路砍下去,就感覺有一種清香越來越濃。
他停下砍柴,順著清香往前頭尋找。終于,他發現在一個土丘上,長著一棵柑橘。這棵柑橘雖然不大,卻葉頂一片天,根扎一座山,它不屑于曲身與灌木雜草為伍,默默地駐守在這里,以正直的軀干、清高的孤傲,挑戰冷酷的肅殺;用深沉的內斂、堅定的隱忍,證明生命的頑強。雖然進入了秋天,但它渾身翠綠,散發出一陣陣清香。段幼旬心中大喜,連忙用柴刀將土層弄開,把它連根挖出。
他將柴捆了,把柑橘樹放在柴擔上,一路挑回了家。之后,他把這棵野生柑橘拿到自家菜園里種植。他把坑挖得很深,埋下樹苗,培土,澆水,最后還朝著這棵野柑橘揖了一揖。他激動而嚴肅,像虔誠的信士在寺院里面對著佛像,相信這是一件與永恒有關的事情。從此,他開始有了一個具體的期待。樹種好以后,過幾天就要提一桶水去澆,砍柴回家也要去看看,搖搖它,看它長結實了沒有。
▲網絡配圖
十余年后,這棵野生柑橘樹終于長大、開花、結果。段幼旬摘下來品嘗,雖然較甜,但是其果小、皮黑,在市場上難以銷售,加上產量很低,一時間也沒有形成什么氣候。時間一晃到了1953年,這棵樹開了很多花,結了不少果。初冬時節,段幼旬再一次將果實挑到市場上出售,人們還是不買。段幼旬一氣之下回家將辛辛苦苦栽培長大的野生果樹砍掉。慶幸的是,原來壓了兩個條,已存活,侄子段天朗把兩個壓條苗栽在自家的菜地中。由于菜地肥沃,苗木生長迅速,幾年后便結了果。段天朗發現這株柑橘非同尋常,殼薄籽少,味甘甜,從此便把它當成寶貝一樣愛護,不斷地施肥,精心培管,使得該樹逐漸茂盛,果子也一年比一年香甜。
1954年2月,農業合作化高潮到來,段天朗的這棵柑橘樹也入社成了集體財產。其妻卻仍然戀戀不舍,當年采果時,還要求采果人員將這株樹的果子送幾個給她。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因此,在場的人剝開此樹的果子品嘗,禁不住嘖嘖稱贊,有人說,它像冰糖一樣甜??!從此以后,長磧村民一傳十、十傳百,都叫它“冰糖苞”。
由于冰糖苞的果子好吃,1955年,長磧村成立了以段天朗為組長的柑橘小組,負責全村柑橘的日常培育管理。段天朗帶領柑橘小組的人員,從原始母本上壓接了一批苗木,栽于本村沙坡頭河沿一帶的棉花地里。1960年,長磧村撤銷了柑橘組,果樹下放生產隊,這批幼苗隨即被全部用牛犁死。
所幸的是,段天朗還是細心地將母株保留了下來。段天朗所在的長磧村,果農們依然堅持在自家種植果樹,獲得一定的收入。
(未完待續……)
來源:洪江市農業文化故事編輯委員會
作者:曾慶平
編輯:唐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