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從這里走向世界
文/彭仲夏
四
雜交水稻研究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一九七九年四月,袁隆平應邀赴菲律賓出席國際水稻學術會議。這次會議有二十多個國家的兩百多名科學家出席,幾乎都是國際水稻界名流大腕。他是應邀在會議上宣讀論文的科學家之一,按照慣例,上臺發言一律用英語即席答辯。他從小雖跟母親學習英語,但平時用英語會話的機會不多,不知說出來老外能不能聽懂。他特地買了英語磁帶,擠出時間聽發音,遇到疑難之處就查詞典,赴會途中,還默背自己用英文寫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論文稿。
輪到袁隆平發言了,他身著筆挺的銀灰色西裝,精神抖擻,昂首挺胸,健步登上講臺,用流利的英語向大家問好。他宣讀論文時,臺下鴉雀無聲。以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他們擁有世界上最尖端的科研設備,保存了全世界最豐富的水稻品種資源和信息,卻沒有取得成功,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偏遠山區的農校教師,是怎么攻克這道被判了死刑的世界性難題的呢?不由得讓很多人腦子里充滿了驚嘆號和問號。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中美關系在七十年代初期有所緩和,在國內雜交水稻還沒有普遍推廣的時候,美國西方石油公司下屬的圓環種子公司總經理威爾奇,遠涉重洋來到北京謀求雜交水稻技術轉讓。中國農業部種子公司贈送他三斤雜交水稻種子,與美國當地的水稻良種對照,試種結果每畝增產百分之五十以上。
接著中美雙方代表在北京中國農業展覽館會議廳,舉行首次農業技術轉讓談判。很多專業名詞雙方譯員都翻譯不過來,會談眼看無法進行。袁隆平笑了笑,干脆撇開翻譯,直接與威爾奇對話。頓時,舉座皆驚,雙方代表無不為他的博學多才所折服。
一九八〇年,雜交水稻栽培技術成為中國轉讓給美國的第一項農業科技專利。同年五月九日,袁隆平作為首席專家,與湖南省農科院副研究員陳一吾、慈利縣良種場場長杜慎余組成中國雜交水稻專家組,前往美國傳授雜交水稻制種技術。
隨后袁隆平應邀轉赴國際水稻研究所,作為特聘研究員,給他開出的月薪竟然是八百五十美元,這只是實習研究生的待遇。袁隆平不是來這里實習的,而是來這里進行技術指導的。他黑著臉向所長斯瓦米納森提出了嚴正抗議,連那又黑又硬的短發也一根根挺立著,抗議之后就準備拂袖而去。在斯瓦米納森的印象中,袁隆平衣著簡樸,外表像一個稻農,骨子里有一種紳士風度。但沒有看出這個中國人骨子里還有一股硬氣。此時,一看不對頭,他趕緊向袁隆平連聲道歉,那一向顯得挺拔而傲岸的身軀,在袁隆平面前一次次俯首彎腰。而袁隆平還是執意要走,斯瓦米納森趕緊用雙手緊緊抓住袁隆平的手,熱乎乎地極力挽留,將月薪提升到一千七百五十美元,比研究員還高出五十美元。一直挺著腰桿、黑著臉的袁隆平,這才答應留下來。
袁隆平一直有些疑惑,國際水稻研究所怎么會給他開出一個實習生的月薪呢?后來,斯瓦米納森博士終于透露了真情:那時袁隆平在中國的地位并不算高,又沒有博士學位,其他技術指導不說是院士也是博士,如果給袁隆平同等待遇,擔心這些國際著名專家不服氣,錢還是小事,覺得丟了面子。另外,盡管袁隆平上次宣讀論文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無論是斯瓦米納森本人還是其他專家,都還沒有親眼見過中國雜交水稻,也并不完全相信雜交水稻有那么神奇。國際水稻研究所綜合權衡之后,才決定給袁隆平八百多美元的月薪。袁隆平聽了哈哈一笑,斯瓦米納森既然說了實話,他也就實話實說:“我們在國內是從來不爭經濟利益的,但到了您這兒,那就不一樣了,我也不在乎錢多錢少,但不能不在乎中國科學家的尊嚴!”
又是一年一屆的學術會,一九八二年秋,袁隆平一如既往應邀來到馬尼拉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事先沒有打招呼,在會議開幕前,他走向袁隆平,謙恭地伸出右手,一步步引領袁隆平走上主席臺,前方的屏幕上,投影機突然放出了袁隆平的巨幅頭像,頭像下方用英文放出了醒目的黑體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幾乎是同時,斯瓦米納森博士興奮地對代表們說:“今天,我十分榮幸地在這里向你們鄭重介紹我的偉大的朋友,杰出的中國科學家,我們國際水稻研究所的特邀客座研究員——袁隆平先生!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當之無愧的。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世界帶來了福音。”袁隆平仿佛還是第一次看清楚自己的模樣,而此時,世界各國專家一齊起立,那目光不再是第一次看他時透出來的審視,今天,而是向他行注目禮,而是向他鼓掌致敬。
菲律賓各大報紙頭版刊登了以“雜交水稻之父”為題的報道,還配發了袁隆平的照片。隨之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如同旋風般席卷了各大媒體,從此,中國的袁隆平,成為了世界的袁隆平。
來源:洪江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劉斯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