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李慧仁老師是十余年前,我剛到黔城工作不久,在游玩黔陽古城時不經意走進南正街的今月樓,經朋友引薦,與李老師認識,李老師給我的初步印象是清瘦精致,待人彬彬有禮,有些木訥。當時先生還只近花甲,我以為他已古稀之年,而現在,先生剛過七十,倒像六十余歲的老人,可謂:以文化人,文明潤身。
今月樓,是座典型的古式庭院,二層樓,后有小院,栽有花草及柚樹,當年先生花巨資買下,就是因為先生要守護黔陽古城,他是芙蓉樓管理所所長退休后定居在這的。
今月樓的大廳,有先生的畫桌,玻璃柜臺,有一八仙桌,是先生的茶桌也是飯桌,墻上掛有先生的力作,黔陽古城一些景點的水彩畫。樓上有間館室,陳列有先生畢生之精粹,各位客官有時間可自去一一欣賞。其中一幅巨幅黔陽古城圖,據先生介紹是五六十年代的古城全貌,是他憑自己的記憶用三年時間描繪出來,他說他有這份責任讓世人知道黔城原貌。
畫之與我,外行一個,但先生的水彩畫,讓我百看不厭,特別古城一些熟悉的景點,在先生的作品中,有雪花飛舞的寒冬之景觀更是韻味無窮。是謂:相看兩不厭。
當初之古城,由于各種原因,可謂:養在深閨無人知。當地政府也著力打造旅游景點,旅游興市,但游客極少,三三兩兩,而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原住民來說,做些生意,增加收入,只能望著隔壁“鳳凰”興嘆。市場經濟是只無形的手,有情也無情,人們都在期盼著門庭若市。
隨著拜訪交往增多,經常到先生的今月樓蹭茶聊天,看似嚴肅的先生也逐漸與我熟絡,相互間多了份信任,聊的話題也就慢慢廣泛,是謂忘年交吧。先生是極度自律的舊式讀書人,繪畫是他的專業與熱愛,與他談到古城歷史,繪畫技術,古董收藏等話題,先生可謂變了一個人。談興極高,滔滔不絕,古詩古詞,傳說傳聞,張口即來,可謂談笑風生,有時至深夜,如不是師娘提醒,半夜恐怕也不會停止,言談之中,對古城之熱愛,對古城文明之虔誠,對古城未來之興望溢于言表,同時也深深感染于我。
一年冬天,一場罕見的冰雪降臨黔陽古城,銀裝素裹,千年名樓也是楚河上游第一樓一一芙蓉樓也因此而結一場冰雪奇緣。李慧仁先生根據記憶,匠心獨運,揮毫潑墨,一幅冰雪世界的芙蓉樓精美圖畫應運而生。
該幅水彩畫作極具視覺沖擊感,整個芙蓉樓及周邊百分之八十多都是冰雪覆蓋,舞水河河面平靜如鏡,倒影清晰可見,河邊也有冰雪。
河邊一棵樹被冰雪壓彎了腰,整棵樹從中一百八度彎曲下來。樹上載著冰雪,極像一位正在練瑜伽的美少女。
畫面正中是人稱三絕的拱形大門,大塊青石板鑲嵌而成,高有七八米,寬有4米左右。大門上有壁畫 ,整個大門也如斜塔般傾斜,頂上有指北針。
畫面左側是座八角亭,亭頂白雪覆蓋著,亭頂尖筆挺直指蒼穹。該亭應該是當年龍標縣尉王昌齡的送客亭,可曾想象當年在這演繹了多少曲人間悲歡離合。王昌齡也在此寫下千古絕唱《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是謂地因人出名,人因文流芳。
畫面右側的芙蓉樓二層樓高,雖然白雪覆蓋,但到過芙蓉樓的觀眾一眼就可認出是芙蓉樓。
于畫我是地道的外行。說不出什么所以然。只會憑感覺俗不可耐的說:這畫好看。
但從畫面我能猜測出李老先生心情與初衷。
年逾古稀的李慧仁先生憑記憶創作出這幅:形似更神似的水彩畫,似乎在透露四個字 :冰清玉潔。
對芙蓉樓古跡文物的保護 ,對芙蓉樓的今生前世的了解,對芙蓉樓里一草一木,石碑林的來龍去脈,充滿了李老先生的內心世界。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但對社會的感恩及愛心可以無限。
赤條條來這個世界,也猶如一場冰雪來,最終都歸化水而去。
清清白白做人,留得清白在人間才是王道。大概也是李老先生作此畫的另一深意吧。
到黔城工作,閑暇之余游玩黔陽古城,我最大收獲就是認識了一批先生一樣的民間藝術與文明守護人,灶王宮的袁世才先生,節孝祠的陳忠明先生,蘭翔園的楊漢民先生……
正是有群這樣的守護人,黔陽古城之文明才能薪火相傳,黔陽古城之未來會更加美好!
而先生家的今月樓拜訪或游玩的人會越來越多!
正是 :
今生結緣芙蓉樓
明月常照回家路
樓上樓下多文寶
古城文明不遺漏
審核:符玉娟 終審:劉輝霞
來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謝群
編輯:肖焙麗
本文為洪江市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ontacsealstone.com/content/2021/01/14/883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