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游覽黔陽古城,不能不去民俗博物館。民俗博物館位于節孝祠內,其館主是陳志明先生,地地道道的黔城人,操一口渾厚的古城方言,因生于斯,長于斯,對黔陽古城情有獨鐘。
先生中等個兒,長發飄逸,鬢降微霜,須白且長。平日里,喜著葛布粗衣;雖年逾花甲,但言語談吐,舉手投足,無不彰顯出一位文化藝人的素養。
初識先生,是十幾年前的事,那時我剛來黔城工作,閑暇游玩古城,經同事引薦認識。那時先生給我的印象,精神抖擻,談及古城的保護、開發及未來,頗具獨到的見解,又極富一種責任感。
隨著時間推移,我倆交往漸深,先生在我心里,越來越有分量。他天生愛“折騰”,于“楚南上游第一勝跡”的芙蓉樓前,開了一家“水上人家”餐廳。后又在古城街上,開了第一家“茶人居”茶樓。先生多才多藝,茶藝、廚藝、樂器、繪畫、雕刻,皆精通,且喜古董收藏。
2008年的業余時間,我與原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葉舟博士合作,在洪江市玉壺路開了間心理咨詢研究室。我們面向社會大眾,免費提供心理咨詢,普及心理抑郁癥方面的知識,收集了一些社會案例。那時先生常來店上喝茶獻藝,吹薩克斯。俗話說,外行看熱鬧,每次聽先生吹奏薩克斯,見先生雙手握著薩克斯搖頭晃腦,就會情不自禁地合拍彈著手指,陶醉其中,心里愜意極了。
而先生談及49歲學薩克斯的經歷,眉飛色舞,娓娓道來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當時沒專業老師指導,只能靠自己摸索。起初連聲音都吹不出,五線譜也得從頭學。有天晚上,吹上癮,不覺到了午夜。翌日晨,對女兒說,假如有人問起,昨晚誰在吹,就說是小孩在吹著玩。先生回憶至此,呵呵大笑,大有返老還童之狀。
與先生交往久后,方知先生1976年中學畢業,下鄉插隊。1979年2月,因對越自衛反擊戰,臨時入伍。2005年參與了黔城文廟的復修施工管理。2006年2月至5月,獨資修復了黔城節孝祠,并創辦了“五溪天然藝術館”,相繼挖掘出節孝祠,呈現歷史變遷,收集整理地方人文史料。現任黔陽古城旅游文化研究會會長,也是享譽三湘四水的黔陽古城“三月三”民俗活動的創始人。
先生的鉛筆畫人物素描,幅幅描繪得惟妙惟肖;先生的自畫像,更是逼真,活靈活現,幽默風趣。
先生告訴我,現在黔陽古城,破壞遺失最多的是古城墻。如黔陽三中所在地,原有天主教堂、縣衙門、簡師等十余處古建筑遺址,均已損毀。先生每憶及此話題,滿臉惋惜。
先生除了竭力保護古城文物古跡,還注重文物收藏。十幾年前,古城外有一渡口,渡口邊有個簡易的理發店,店里有位徐老師傳(徐其昌),是位聾啞人,也是位“奇人”,憑記憶手工細致地畫出一幅黔陽古城的全貌圖(即民國乃至清代的古城原貌)。其一街一巷,每棟建筑都勾畫得清清楚楚,實屬珍貴。先生看后,有意收藏,但徐師傅硬是不賣。后城外修防洪堤,徐師傅遷走了,其畫亦不知去向。由于先生當時在長沙工作,未能及時曉知此事。但他覺得這是極具價值的文物,是古城原貌的歷史資料,所以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繼續多方打聽此畫下落。終有一天,他從一做古玩字畫生意的人口中得知,此畫已輾轉賣到了外地,先生萬分驚喜,按圖索驥,終于找到此畫,并高價收回。
談及黔陽古城旅游開發的未來,先生眼中滿是希冀的目光。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看到黔陽古城旅游開發紅紅火火的新局面,這是他對古城不變的熱愛和情懷。
審核:符玉娟 終審:劉輝霞
來源:洪江融媒
作者:謝群
編輯:肖焙麗
本文為洪江市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ontacsealstone.com/content/2021/01/11/882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