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中看到梁云山老師的一組書畫作品,令人耳目一新,猶如在寒冷的冬日里一抹溫暖的亮色。
清新明快的畫面,漂亮實用的村寨院落,小船 、石拱橋、清澈的小溪流,活靈活現、立體感非常強的點綴在畫中。展現了獨特的湘西民俗地域文化,也突出人與自然和諧之美。村莊在溪邊、溪在村莊邊。
時光不居 ,十一前,偶然的機緣認識了喜歡戴頂禮帽的梁云山老師,也曾攜幼兒到其家中拜訪,當時看到梁老師家中的書畫滿是驚喜。對于書畫藝術,我是一知半解,但對作者崇拜之至,而梁老師也不嫌棄我,耐心地給我講解,也順便聊了聊他的藝術道路和求學經歷。
生活雖艱難,但梁老師不屈服命運的折磨,在沒錢買紙買筆的日子里,憑借持之以恒的毅力,自學+拜師,在藝術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力拼搏 、循序漸進,藝術技巧日臻完美。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也給了天道酬勤、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這些勵志名言最好的詮釋。
性格隨和不隨俗的梁先生步入老年后,作品被市場看好,眾多收藏愛好者也看到了商機,但梁先生有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氣,不喜歡隨波逐流,不希望作品被用來炒作,只希望真正識畫有緣的人收藏!
常言道:一方山水養(yǎng)育一方人。憑借記憶,年逾古稀的梁云山老師通過書畫藝術地再現了鄉(xiāng)愁。
梁云山老師出生和工作地都是在洪江市托口鎮(zhèn)。清水江畔的托口鎮(zhèn)乃千年古鎮(zhèn),地處湘黔兩省五縣交界之處,有著濃厚的碼頭文化,逢場趕集講各地方言的商販匯集于此,??堪哆叴a頭的船口多時有幾百艘?,F因修電站已沉浸于近百余米深的湖底。據說托口電站曾被孫中山先生寫于其《治國方略》中,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可見一斑。
巧的是,我也曾在托口工作過。
托口派出所是我入警的第一個單位,在那工作時間雖然短暫,但給我的人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記得是板栗成熟期,我搭乘安江至托口的農用車,一路顛簸,坐了近四個小時才來到古鎮(zhèn)托口。當時派出所易所長,大概年長我4歲吧,為人成熟老到,也是我人生第一位師傅,他熱情接待了我。派出所共有二位民警,六位合同民警和一名司機,壯實豪爽的鄧化平,穩(wěn)重熱情的匡紹望,精明強壯的楊學……
當時的派出所是五畝地左右的四合院,正門口一棟四層樓的辦公大樓,左側是二層樓的宿舍,后面是食堂,右側是果園,條件算是比較好的。
報到當天,所里鄧化平請我吃了一餐托口名菜——托口板栗炒鴨,帶我進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以后的日子就是逢集去農貿市場反扒, 平時則看看案卷,跟著下下村 。
許多的故事都留存在了大腦芯片。
托口古鎮(zhèn)街道有兩條街 ,街道很長,趕集非常熱鬧,河邊各個碼頭都是人聲鼎沸,船來船往,客商有貴州的、會同的、芷江的……
當年12月,我接到通知去參加省公安廳舉辦的為期一年的刑偵痕跡技術培訓班,培訓實習結束后我被調往刑偵隊,便離開了美麗托口古鎮(zhèn),而隨著托口電站的修建,托口古鎮(zhèn)也沉沒清江湖底,只能憑記憶回憶了。正是:
青春年少入托口
多得眾多貴人助
似水年華時間逝
第二故鄉(xiāng)情永存
社會是向前發(fā)展的,世界萬物也是在時間的流淌中發(fā)生著變化,但繼承與發(fā)展永遠是不變的主題。
現在的托口已是日新月異,舊貌換新顏,變成一座嶄新的新鎮(zhèn),有聞名遐邇的五星級農莊一一群紅農莊,有民族新侗村一一三里村 ,有著二水匯聚波光粼粼的清江湖,有著新農村建設標準村的王家坳。
勤勞的托口人民憑借天時地利,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一刻也不停留。
當地百姓發(fā)展栽種托口東魁楊梅,每年楊梅節(jié),商賈云集,游客如織,前來品嘗購買東魁的車輛每天上千臺,可謂車輪滾滾。
此外還有可酸可辣可甜的托口生姜,有著大小均勻、油光發(fā)亮的托口板栗等特產,聞名遐邇。
端詳著梁先生一幅幅精美的水彩圖畫,看到了一份份對故鄉(xiāng)的寄托與祝福,也勾起了我無限的思緒。正可謂:
人在看畫 畫在看人
看看書畫 鄉(xiāng)愁有話
審核:符玉娟 終審:劉輝霞
來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謝群
編輯:唐藝芬
本文為洪江市新聞網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ontacsealstone.com/content/2020/12/19/8736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