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一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中秋等民俗節日一樣,在浩瀚歷史的煙云中,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承載了內涵厚重的家國情懷。端午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于2009年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獨屬東方文明大國的文化光輝。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端者,初也,“端五”即“初五”,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據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記載,農歷五月五日,陽光充足,是最適合登高的一天,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菖蒲節”等。
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后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南方各地區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說法,有的是為了紀念屈原,有的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有的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等。其中得到最廣泛認同的是為了紀念屈原——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汨羅江邊,挺直脊梁的忠烈屈子縱身一躍,用浸潤在竹簡里的思想滋養著中華文化之根,用不屈的生命為后人構筑起一道愛國豐碑。為緬懷屈原,不少文人墨客紛紛在端午節這天遙祭哀思,“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等詩句深切地表達了人們對一代愛國詩人的崇敬與紀念。
民間的紀念活動則更加豐富多彩,逐漸形成了一種遍布全國的文化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故稱“賽龍舟”。但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經過對先秦史料的研究后,推論出南方的吳越民族由于長期受到水旱災害和瘟疫蟲害的威脅,他們會在農歷五月日照最長的這一天,將“龍”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進行膜拜,在水面上劃龍舟取悅圖騰。“吃棕子”,則是荊楚之人,在農歷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擔心魚兒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丟入江中,后來民間漸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演變為現在的每逢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粽葉飄香,那香味似乎不再是簡單的氣味,而是彌漫了一種憂國憂民憂天下的憂思,以及一股淡淡的詩意。棱角分明的角粽,口齒留香,咀嚼的是歷經千年的民族韌勁,品味的是悠長歲月的文化傳承。
除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外,人們把插艾葉和掛菖蒲作為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民間有諺曰:“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節正值仲夏,氣溫升高,百蟲活躍,蚊子、蒼蠅大量滋生,容易傳播疾病。為預防疾病,屈原《九歌·云中君》中就已經有“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這樣以藥草煮湯沐浴,以求除垢保健的描寫。《荊楚歲時記》中也記載道:“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為人形,懸于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說的是古人在這一天會上山采藥,打掃庭院,在門堂上插艾葉,掛菖蒲,佩戴香囊,飲雄黃酒,殺菌防病。宋朝蘇軾的“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也描繪了婦女們在端午這天會把五彩花線輕輕纏在手臂上,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發髻上,驅災避邪,祈盼幸福安康。端午節因此也被稱為“衛生防疫日”。這些習俗的背后反映了古人對疾病的預防意識,也體現了人在對抗疾病過程中的偉大智慧。香囊中散發的艾草和菖蒲的藥草氣味里透露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的自然理念。可見,端午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也不僅僅是一種儀式,它更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找到生命價值意義的精神指引。
回首千年,端午節以一個民族節日的形式走過浩瀚歷史的煙云,架起了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傳遞著愛國情懷和對抗疾病的智慧。今年暴發的疫情,亟需獲得勝利的脫貧攻堅戰,以及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時代給每一位國人的考驗。從先人智慧中探尋發展之道,從文明厚重中審視前路坎坷,我們傳承先賢的思想,我們吸取前人的智慧,我們弘揚民族精神,我們銘記祖祖輩輩創造的幸福生活,我們堅定走腳下的道路,用“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勇氣自信和內心飽滿的熱忱建設國家的繁榮昌盛。
遠處河邊隱隱傳來龍舟競渡的吆喝聲,微風吹拂過教學樓旁的荷花池,裹挾著絲絲縷縷的清雅香氣,少年們停筆,望向窗外,在風里、水里、眼里、心里,一個寄托著信念和骨氣的節日——端午,愿大家用一壺醇厚剛烈的酒祭奠屈子的忠魂,用一個鮮香軟糯的角粽體味文化精神,用一腔熱血抒寫《離騷》之情,用個人的行動向世間展現傳統節日的風采和中國人的筋骨。
來源:黔陽一中
作者:羅 冰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