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瀏覽《頭條》的時候,上面一則新聞說,由于天氣變化,雪峰山有了今年的第一次霧凇奇觀。記得去年這個時候,相較往年要更冷一些,寒潮一陣接著一陣。那些天,電視里、手機中,各種新聞報道,鋪天蓋地的都是天氣預報,說南方將有大范圍的降溫,局部甚至會出現極端天氣。為防意外,學校還因此停課兩天。趁此機會,我便極力慫恿同學,一起去雪峰山看霧凇。同學怕冷,有些不情愿,但經不住我的軟磨硬泡,最終還是遂了我愿。
對于霧凇,我是琢磨了很久的。有次市旗袍協會的美女們到雪峰山走秀,攝協的前輩們所拍的佳作,著實很美,一直令我念念不忘,加上學校有同事家住雪峰山腳,時常聊起雪峰山的霧凇,說是難得一見的景觀,更是一種誘惑,讓我滿懷期待,此次終于成行了。
周六,等同學辦完事,一行六人直奔雪峰山而去。上山有兩條路,一條是過安江經雪峰鎮(南面)登頂,路程較短,但坡陡彎急;一條是上高速經塘灣(北面)登頂,路程相對而言要遠些,下雪天卻要安全些。我們早就計劃好了,選擇從北面上山,不管怎么耍,畢竟安全才是王道,再說,有朋友在此,諸事方便。由于天寒地凍,路面結冰,我們車速并不快,高速上其他車輛也是和我們一樣,小心翼翼,并沒有發生什么安全事故。只是出了雪峰山隧道不遠,有一輛車側滑停在路邊,沒有人員傷亡,在等待救援。從塘灣下高速已經是中午一點多了,恰逢塘灣趕場,不禁讓我們想起當地的特產-----油豆腐,大家都說要搞幾斤回去過年。
到了塘灣,朋友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我們寒暄幾句,換車(裝有鏈子),上山。山里還有村落,說是封山,封的其實是山頂的路,山腳下來來往往的還是有不少車輛,因為這里的道路并沒有結冰。起初的道路并不崎嶇,與其他山區并無二致,但越往前行越危險。路上行駛的車是越來越少了,到最后幾乎只有我們的車行駛在路上,偶爾見路邊有走路上山的行人,我猜他們應該和我們一樣,去山頂看雪的人吧。彎越來越急,坡越來越陡,路越來越滑,路上車子也打滑過幾次,幸虧我們是早有心理準備,裝備也齊整,不至于特別的擔驚受怕,不過任誰遇到這種情況,心里多少還是會忐忑不安的。想想要是從南面上山,說不定會打退堂鼓。
經過近兩個小時,終于來到雪峰山森林公園門口。天空忽然下起雪來,雖說是那種飄不起來的雪粒子,但這畢竟是天意。我們都開著玩笑,說這是在歡迎我們遠方來客。大家個個興奮得像個小孩,嘻嘻笑笑,打打鬧鬧,最后,拍照留念的少不了的。到了這里,朋友說不陪我們上山頂了,就在這烤烤火等我們。我們理解,他常年在此,什么風風雨雨都見過,習以為常了。其實,旅行本來就是這樣,從我熟悉的地方到你熟悉的地方看風景,物以稀為貴嘛。彼此換個地方,換種心情而已。
我們繼續驅車前行。越往上,景色越美。我們已經急不可耐了,把車停在半山腰的一處觀景臺,大家迫不及待鉆出車。我站在臺邊眺望,映入眼簾的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個個銀裝素裹,每一根樹枝上都結滿冰晶,這就是我們平時無法看到的霧凇。霧凇,俗稱冰掛,類似霜降的自然冰雪景觀,是低溫時空氣中的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積物。霧凇北方較常見,而南方很罕見,只有在高度、溫度、濕度都適合的高海拔山區才會出現,比如雪峰山。此刻的雪峰山,簡直就是上天所作的一幅水墨畫,雖說只有黑白,眼里卻現五彩,濃淡相間,黑白交融,讓人浮想聯翩;又像是宏偉的古戰場,這邊是旌旗招展的千軍萬馬,那邊是刀槍林立的銀鎧白甲,令人熱血沸騰······這就是所謂的林海雪原了吧?我無法用詞語形容它的美,有詩為證:漫嶺霧朦朧,欣然凝作瓊。瑩瑩臨玉界,皓皓步天宮。風起掀云浪,日蒸飛蠟虹。回頭看遠樹,景色已蔥蘢。玉樹瓊花鋪就的銀色大道,童話般的仙境,冰雪奇緣朦朧的詩意,以及飄渺的神秘,同行的小伙伴們都情不自禁“哇”的一聲叫出來。以前看過的照片、視頻在真相面前不值一提,此時此刻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震撼!
稍作停留,前面還有更美的景色等著我們。最后,車行駛到電視轉播塔腳,已無路可走,只能步行。這里,還有堅守崗位的工作人員,以及陪伴他的幾只黃狗。狗一點不怕生,搖頭擺尾圍著我們打轉,不時嗅這嗅那,熱情洋溢。倒是我們一個個都畏首畏腳,擔心它們咬人,直挺挺的站著不敢動。主人說沒事,我們才稍敢慢慢移動。
也許是山頂氣溫更低,也許是風力更大的原因,又或許是這里有更加挺拔的松樹,總之,這里的霧凇看起來更加壯觀。連電視轉播的塔臺,電線、天鍋、欄桿·····都被厚厚的冰雪覆蓋著,變成一座座各式各樣的冰雕。置身于這冰雪世界,我們仿佛穿越到童話故事里,滑冰、打雪仗、互相嬉戲,彼此鬧騰,不亦樂乎,原本寒冷的身體也漸漸溫熱起來,只有玩雪的手被凍得通紅。
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盡興之后,下山時已是五點多。朋友早早定好晚餐,就在當地的飯館,品嘗了當地的特色美食。晚飯過后,我們告辭回家。朋友有心,還給我們每人準備了一份禮物,當地的特產----紅薯粉,我們念念不忘的油豆腐朋友也給我們預訂了,等下次他回家給我們帶到黔城。
回憶總是美好的,不知道什么時候再攀雪峰,欣賞冰天雪地的勝景。
來源:紅巖中心學校
作者:嚴雪飛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