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市新聞網訊(記者 劉輝霞 通訊員 付平)每天清晨6點,天剛拂曉,家住洪江市青山園村(原蔣公溪村)15組的馬驍駿和妻子就開始忙活了起來。上午9點鐘之前,他們得完成4個雞棚的衛生和喂養工作,所以基本上沒有停歇的時候。自打村里的合作社跟旺隆牧業合作扶貧以來,他儼然成了一名專業的養殖工人。
2016年,青山園村村主任王春霞帶領村里的貧困戶成立了養殖合作社,與洪江市旺隆牧業有限公司合作,在村里建起了雪峰烏骨雞生態土雞養殖基地。一時間,近50個雞棚如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來,成為村里穩定的收入來源和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青山園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83戶564人,旺隆牧業與村里的每個貧困戶都簽訂了幫扶協議,按照“七統一”(統一提供雞苗、統一雞只價格、統一養殖流程、統一疫病防治、統一飼料供應、統一回收成雞、統一品牌銷售)模式,由公司發送健康雞苗,交由貧因戶喂養。這些雞苗經育苗場繁育40天并完成7次疫苗接種程序,體重達到0.6—0.8斤。貧困戶通過4個月左右的養殖,當公雞均重達4斤以上、母雞均重達3斤以上時,就由公司按保底價(公雞9元/斤,母雞12元/斤)回收銷售,養殖戶每只土雞利潤6元。按照貧困戶人均喂養200只計算,純利潤可達1000元以上。
據悉,貧困戶與公司的合作模式比較靈活,他們除了可以選擇“七統一”模式養殖外,還可以參股分紅。馬驍駿就是其中的一分子,他守著4個雞棚養了1000只雞,一家4口人又按人頭入了4000元的股份,年底連本帶分紅收入8000元。
“我基本上都是上午在山上養雞,下午就照看魚塘。天氣好的時候,經常會有人來魚塘釣魚。”原來,馬驍駿還通過扶貧小額貸款承包了村里的200畝魚塘,去年除去開支純收入達20000元。
魚塘邊不遠處,就是青山園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去年底交的房。交了房,人氣也慢慢起來了,旁邊又是蔣公溪水庫,空氣清新,生態環境好,來此游玩垂釣的人越來越多。馬驍駿的魚塘就靠近水庫,他打算以魚塘為基礎發展鄉村旅游,開發農家樂,一舉解決搬遷貧困戶的生產生活問題。這想法一提出,大伙都表示支持,于是村里9個專業合作社結成了創業聯盟,注冊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計劃結合當地生態資源優勢,通過村民融資加外界融資,打造一個集旅游度假、休閑養生于一體的現代化農莊,真正實現一方山水養活一方人!
來源:洪江市新聞網
作者:劉輝霞 付平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