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黔城印象
黔城老街座落于擁有兩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黔陽古城,黔陽古城是全國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環水,是湘楚苗地邊陲重鎮,素有“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鎮”之稱。2015年飄香的丹桂,牽引著我的腳步,走進塵封千年的黔城老街,流連于“九街十八巷”,迷失在幽悠窨子屋舊日時光,看歲月印記斑駁了青瓦粉墻,苔蘚蒼蒼,聽雨水滴落青石長巷,落寞聲聲,仿佛遙遠年代的回音……
日落黃昏后的黔城老街
我喜歡群居,也喜歡獨處;我喜歡熱鬧,也喜歡安靜。趕到洪江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鐘了,背著行囊,我穿梭在這悠長的小巷,腳下及嘎嘎著響的石板路, 路邊的老屋,顯得那么蒼老卻并不衰敗,墻上斑駁的青磚都見證了老街的滄桑興衰,波瀾起伏,寂靜長巷,夜涼似水,任街燈搖曳落下一地嘆息,佳人未歸,一溜的老宅的大紅燈籠,為誰守候長夜秋不眠。每一道宅門里蘊藏著無數凄美動人的故事,雨后夜幕下的街巷曲折迂回,深邃幽靜,行人寥寥,恍若時間倒流,濕漉漉的空氣中彌漫著未被打擾的千年氣息。古巷老屋,見證了黔城老街的滄桑;潺潺的流水聲,訴說著黔城老街的歷史。
黎明破曉前的黔城老街
醒來在老街清晨,一片樹葉輕輕地停在我的臉上,絲絲微涼,我獨自一人漫步于潕水河畔,獨自一人的欣賞老街靜得安祥、靜得陶醉的黎明破曉。一陣清風徐徐送來,兩岸楊柳依依,一葉小舟獨自橫臥于渡口。最讓人動心的不是古街的“高齡”,而是古建筑中流淌的古韻。南正街采用丁字型街道布局,青石板鋪就街面,街道窄而狹長,古民居排列密集,過街拱門層疊,窨子屋幽深曲遠。比起皖浙等地窨子屋,這里的窨子屋少了許多霸氣。雖然也是高高的青磚封火墻防火防盜,
但院中有院,門中有門,家家雞犬之聲相聞,佳肴之香隔墻漫溢。筆者在南正街內穿行,老街邊三三兩兩地坐著一些暮齡老人,或磕煙,或呷茶,或打旽。古屋內門雕、格扇、欄桿十分精巧,門枋上題寫的“耕讀世家”、“關西門弟”等字還清晰可見。老街人時時不忘耕讀傳家,他們對文化的追索成為這里特殊的符號,雖久彌香。院內內盆栽了不少紅枳、桂樹、仙人掌、杜鵑,許多還只有手指粗細,顯然是新植不久。雖然窨子屋已有些傾斜,但收拾得很雅致,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色泥”,這樣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涼爽而不潮濕。節孝祠內有一間兩層磚木結構的老宅,為民國時令日本軍方聞風喪膽的戴笠將軍臨時公館,里面陳列除了當時軍統培訓特工的設施外,還專門展示了一代影后胡蝶夫人的劇照,戰爭扼殺了無數的生命,但總是無法扼殺愛情,在這位性格柔順,聰明伶俐,又極善體人意,柔情萬種,綿綿不絕的影壇皇后前面,一代超級混世魔王戴笠居然也變得得循規蹈距,勒馬收韁起來,由于出身低賤,內心深處又有一種自卑感,理想中的絕代佳人胡蝶屈尊俯就于己,戴笠確是心滿意足,心理深處的不平衡感得到校正,從而演出了一幕特工皇帝與電影皇后的戰地愛情。這些麟次櫛比的古建筑沉淀了歷史記憶的古跡歷經千百年風霜雨雪,成為小鎮最雅致最厚重最激蕩人心的點綴。
午夜降臨前的黔城老街
當一輪紅日漸漸地從芙蓉樓宇間緩緩落下,芙蓉樓一色青瓦屋面,屋頂泥塑豐姿多彩,地方風味濃郁,它雖無皇家園林之氣勢,蘇州園林之精致,卻也飛檐卷垛,儲蓄淡雅,清秀宜人。在這山水畫般空靈的世界,我與少伯有了一場真實的邂逅。古往今來,知識分子作為一種精英型的社會群體,在中國土壤的培育下,科場得意,仕途失意,浪跡江湖,不以傷離,更為惜別,目睹邊幕的蒼涼、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在入世和出世的嚴峻選擇中,王少伯盡管想選擇優游性情,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間,以求終老于林泉,但終究無法放棄需要養家糊口的責任和擔當,幻想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在沒有步入仕途以前,就不能不通過各種途徑,躋身上流社會,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然而宦海的浮塵和勾心斗角中,在塵世的險惡和風雨冷暖中為了保持人性不被扭曲,孤傲的少伯最終喪命于刺史閭丘曉。送客亭依舊獨倚,潕水河照樣流淌,人心不古,世態炎涼,唯將冰心放玉壺爾。
作者:陳兵兵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