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走進《文化苦旅》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雖然早有耳聞,但真正激起我閱讀渴望的是讀了他的《借我一生》,以致成了我學會網購的第一件商品。然后自然而然,那么欣喜,那么迫切,那么幸運,那么及時地走進這本文學經典。
真的很喜歡他一路漫步一路感受一路思考一路提筆的瀟灑,古人所言“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用在余秋雨身上再貼切不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了真實的步履,才有真切的感受,才有真正的思考,才有真誠的文字。中國文化當感到慶幸,走過這片土地的有余秋雨,一個善于思考的文化人。因此,豐厚的文化底蘊得以挖掘,封存的文化內涵得以奔瀉。世界文明應感到榮耀,一個異國文化人冒著生命危險,采擷文化的樣本,傳播文明的種子。從此,中國文化邁向世界,世界文明傳遍全球。在文化的傳承上,余秋雨真的功不可沒。
幾乎所有的游記離不開寫景,所有的散文擺脫不了抒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反常態,著力從文化考察和文明思考的角度宕開一筆,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自然之景,更是人類文明的起落消長,成為國內第一本文化散文。如《牌坊》一篇作者分明是讓我們記住這一即將逝去的牌坊文化,無論它屹立千年,還是坍塌泥下,無論它地位尊卑,還是主人貧富,它都曾經是中國的一種文化,代表了一個時期文明的發展程度,這是不可改寫的歷史。因此,怎能輕言忘記?《信客》更是記錄了郵電事業繁榮之前一種真實的文化存在,信客的生活足跡讀來感人至深,同時也讓我們了解了郵遞文化的真實步履。而在中華文化的考察中,除了長江、黃河兩條主線,作者驚喜地發現了四百毫米降雨量分界線的奇異之處:高于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可以種植農作物,低于四百毫米降雨量的是草原和沙漠,適合游牧,而這條界線,恰與萬里長城多方重疊,可見長城起到了區分兩種文明的功用,讓農耕文明不受游牧文明的侵犯。讓我不禁為古人的杰作倍感驕傲,同時也使看似復雜的中國文明突然間變得簡單起來,即三條天地之線:長江、黃河、長城。
作者筆下,祖國河山處處是文化的勝地。對都江堰的考察,作者悟性頗高,一句如詩的名聯“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道破了中華道教文化的秘密:上善若水,以柔克剛。《道士塔》讓后人深深記住了三個名字:王圓箓、斯坦因、蔣孝琬,他們狼狽為奸,沆瀣一氣,多少經卷從他們手上亡失,也喚醒了國人保護文明的責任意識。《杭州宣言》《黃州突圍》讓我們為一代文豪蘇東坡的政治成就擊節贊賞,從此蘇堤的意義非同尋常,斷橋的故事更加動魄驚心。《山莊背影》讓我們洞悉了清王朝的興衰;《寧古塔》的荒涼讓我們觸摸了古代文人的悲慘遭遇和歷代王法的殘酷;《抱愧山西》讓我們知曉了山西曾經的繁榮,難忘商行的車水馬龍,也讀懂了當年山西漢子走西口的無奈與艱辛。
世界之旅,同樣充滿神奇色彩。且不說漂泊者神秘莫測的奇特經歷和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生選擇,單是一處墓地就叫人驚異。在《這里真安靜》中感受著日軍戰俘克服重重困難,偷偷在異國土地壘起的齊整荒冢,雖有曾經敵對的仇恨,但從人文角度卻讓人驚異他們的堅毅,一個時代的恩怨凝結于此,悄然無聲,成了后人反省的憑證。《魚尾山屋》揭示了埃及文明的中斷與堙滅之謎——極端主義沖突。在這片曾經非常神圣的土地上,人們在抬起頭來仰望一個個世界級“王者”雄魄的同時,又不得不低下頭來俯視一場場不知所云的惡斗,實在不勝唏噓。而極端主義的產生,又與那些“王者”跨國遠征有關。于是文明最集中的地帶,也成了仇恨最集中的地帶,自然也成了文明毀滅最徹底的地帶。這也是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世界古文明消逝的最終原因,同時也是中國文明得以幸存的根本理由,畢竟國內沒有這種毀滅性的侵征。《北歐寒夜》里作者思考良久的七個對比性圖像——一行字母、一片墓地、一份圖表、一座城堡、一群閑人、一塊巨石、一面藍旗,無不引發了我們對文化的思考……
這就是文化散文的魅力,不止于淺層的欣賞與消遣,更是追溯深層的文化源起與發展,既長見識,又啟智慧,因此深受當今文人學子喜愛,不少學子還爭相效仿。首創文化散文的寫法,余秋雨當之無愧。
至于人生之旅,我恐怕沒有資格評說。除了對謝晉、巴金、黃佐臨幾位文化大師的敬仰,對于作者本人的是非,不是我能論斷的。但我想無論是出于妒忌而誹謗,還是因為報復而誣陷,即便確有其事,都不應該否定他對文化的貢獻。再者,人非圣賢,誰會十全十美?何必苛責一個赤手空拳的文人,利用網絡遍傳流言蜚語?異國尚懂對人才的尊重,而本國卻不知珍惜。我想那些喜好滋事的人才是中國文化真正的悲哀。
余秋雨,身體力行縱橫數萬里考察人類文明的軌跡,跨躍幾千年深入解讀中國文化的內涵,是文化之幸,是中國之幸。《文化苦旅》的暢銷,是讀者之幸。
來源:市六中
作者:覃秀珍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