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黔陽古城普明寺遺址上僅存的建筑——鐘古樓下,有一棵樹齡達一千二百年的蘇鐵樹。根據現有的資料記載,如此罕見的古老蘇鐵樹,世界上僅存兩棵,一棵在日本東京,另外一棵就是現存于黔陽古城的這棵蘇鐵樹。
當我站在這棵蘇鐵樹前,就被他那蒼如古鐵,相互纏繞的粗壯樹干震撼了。歷經了千年風霜的吹打,浸透了歲月的滄桑,吸日月之光輝,納天地之靈氣,使他張顯了桀驁之氣勢。那宛如蒼龍鱗甲的樹皮中的一道道裂紋,隱約地刻劃著流年的繁華,蜿蜒著千年古城的歷史痕跡,沉淀著濃厚的唐詩宋詞之神韻。在時揚時落的煙塵里,獨自淺唱著自己的清歡,慣看著人世間的春風秋月;那毀于戰火中的普明寺,也曾香火旺盛,佛光璀璨,但如今已是僧客星散,寺院隕消,湮滅在戰亂紛飛的歲月里;只有這棵蘇鐵樹依然默默的傍著沒有了晨鐘暮鼓的鐘鼓樓,牽著清風明月,在淡泊如水的日子里,閑數春花落,坐看秋云起,斑駁著滄海桑田般的歲月。
在蘇鐵樹堅硬如鐵的樹干頂部,開著茂盛的形如鳳尾的樹葉。針狀的鐵樹葉,初冬時節依然翠如綠色的碧玉,在這枯黃遍野的季節,依舊盎然著千年不熄的生命。穿行在荏苒的時光中,一幅靜美的畫卷鋪展開來,匆匆而來的詩家夫子王江寧,在觥籌交錯中,吟唱著“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千古絕唱,處在五溪荒蠻之地的古城因而有了濃濃的詩意。那如畫的古城八景,讓多少文人騷客不吝筆墨,濃筆重彩地抒發著詩人的豪放。然而這一切的絕世風華都已經隱沒在那煙雨寒江之中,沉寂在那青石板的古巷里,唯獨這棵靜靜躺臥在鼓樓下的蘇鐵樹,在自己閑淡的光陰里,看著匆匆而來又一晃而去的過客,默默撥動著手中的佛珠,用一根根鳳羽般的針葉闡釋著不問來世,也不問去處的禪意。
在古黔陽有個神奇傳說:“蘇鐵花開科甲發,龍陽州現狀元來”,古城濃郁的文化底蘊賦予了這棵千年鐵樹不少的靈氣。傳說古時候,如果普明寺的蘇鐵樹開花了,在那紜紜眾香客里就會有很多龍陽本地學子,在赴京趕考前,到普明寺上一柱香,匍匐在文殊師利菩薩下,祈求菩薩護佑,在這些虔誠的學子當中必會出現當朝的殿試狀員,因而普明寺一直以來香火旺盛,梵音清悠,熠熠佛光普照著勤學苦讀的龍陽學子,也普度著古城里的蕓蕓眾生。
古黔陽四季分明,酷夏炎熱如流火,寒冬臘月雨雪紛飛,多少紅花綠柳,多少塵世繁華和凄凄落寞,都隨著那條穿過古城的沅水向東逝去。唯獨這棵蘇鐵樹,敖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酷暑和嚴寒,在無數的硝煙戰火中,傲然絕立于鐘鼓樓下,飽嘗著流年的風霜,浸染了遠山近水的墨色,攜著“七絕圣手”的詩氣,在才子佳人的韻律中默默綻放著一個甲子而來的花蕊,它是為扎根在古城里的綿延不絕的詩詞文化而開,也為隱藏在古巷里那水墨似的秦磚漢瓦而開。
我每次經過這棵鐵樹,都會帶著一顆敬畏的心,默默的多看它幾眼。他就像一個滿身道骨仙風的老人,又像一個熟讀史書的智者,更像一個閑坐在舞水河上一葉烏蓬舟上耋耄釣翁,多少塵世間的逐利客,多少紅塵路上的迷途人,都會在他面前,顯得那么的幼稚和渺小。你的光陰他已來過,而他的光陰你就未必去過,人生只不過是一場夢,滄海也不過這棵蘇鐵樹,我想這棵千年蘇鐵樹就是江南第一隱都——黔陽古城的縮影,他隱約在遠離喧囂都市的湘西山里,躺在佛音猶存的鐘鼓樓下,默守著時光往返的輪回。
來源:黔城鎮政府
作者:邱署光
編輯:肖焙麗